时间: 2025-05-04 01:5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8:02
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
流传千古誉,研炼十年情。
向月本无影,临风疑有声。
吾家钓台畔,似此两三茎。
这竹子重叠的叶子和高洁的节,都是从细微的毫末生长而来的。它能流传千古的美誉,凝聚了我十年的情感。对着月亮,它本无影子;在风中,我似乎听到了它的声音。我家钓鱼台附近,就有这样两三根竹子。
作者介绍:方干(公元835年-公元888年),字仲平,号青溪,唐代诗人。方干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诗作写于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方干在诗中通过竹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高洁品格的精神。
《方著作画竹》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和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欣赏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诗人在此借竹抒怀,映射出自身的情感和理想。
首句“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强调了竹子从微小的部分逐渐成长为高洁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竹子的独特魅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流传千古誉,研炼十年情”,不仅表现了竹子的美誉,更为作者自身的情感投入提供了背景,暗示其在这十年的时光中,对竹子的感悟与情感的积累。
后两句“向月本无影,临风疑有声”则将竹子与自然的关系推向更深的层次,竹子在月光下显得无影无踪,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而在风中摇曳的竹子,似乎在与风对话,传达出一种灵动的生命力。
最后一句“吾家钓台畔,似此两三茎”则将诗的意向引入生活场景,表现出作者对身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切体悟,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竹子传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竹子是如何生长的?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竹子的什么情感?
“向月本无影”是表达什么?
“临风疑有声”中,竹子似乎在做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