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2:31
送友人归夷门
二年流落大梁城,每送君归即有情。
别路算来成底事,旧游言著似前生。
苑荒懒认词人会,门在空怜烈士名。
至竟男儿分应定,不须惆怅谷中莺。
在大梁城流落了两年,每次送你回去,我心中都有情感。
想想分别的道路,究竟算得上什么呢?
旧时的游玩言语仿佛是前生的事情。
园子荒凉,懒得再认得你我之间的会面,
门外只空留对英雄名声的怜惜。
最终,男儿的命运应该是分定的,不必在谷中为黄莺的悲鸣感到惆怅。
罗隐(833年-910年),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人生感悟与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亡生涯中,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艰难时刻送别朋友,内心充满了惆怅与思索。
《送友人归夷门》是一首颇具情感深度的送别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与对命运的无奈。开头两句提到在大梁城的流浪生活,显现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朋友的思念。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思索着分别的意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与珍贵。
中间两句中“苑荒懒认词人会”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欢聚时光的怀念,而如今只剩下荒凉的园林,仿佛一切美好都已不复存在。至于“门在空怜烈士名”,更是突出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渺小,令人感受到一种伤感与无奈。
最后两句“至竟男儿分应定,不须惆怅谷中莺”则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虽有惆怅,但对于命运的接受与理解让诗歌在伤感中透出一丝坚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离别的情感,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宿命,具有深厚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在离别中依然保持的坚强与豁达。诗人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命运的深刻理解和接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送别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罗隐
C. 杜甫
D. 白居易
“苑荒懒认词人会”中的“苑”指的是?
A. 庭院
B. 花园
C. 学校
D. 山林
诗中提到的“男儿分应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无奈与接受
C. 高兴
D. 焦虑
《送友人归夷门》与王之涣的《送别》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王之涣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体现离别的惆怅,而罗隐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接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古代诗人对朋友与人生的深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