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5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54:48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作者:李白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我的祖先吹奏着橐籥,像天人一样信服于自然的法则。
归根结底,回归到最初的状态,万物都在和谐地运作。
四位真人的论辩热烈得如波涛汹涌。
交流时常不再寂静,杨墨的学问日益成就。
老师在洛阳听到朗朗书声,夸赞才华横溢。
为了金钱而欢快地舞动,久留此地反而耽误了时光。
道理可以被束缚和贩卖,五宝的价值如同河山一般丰盈。
劝你返回嵩山,开怀畅饮,期待庭前的树荫。
三花似乎尚未凋落,趁兴而来,享受这一刻吧。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高超的诗歌才华,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李白的中年时期,正值科举考试之际,诗中提到的“落第”说明了他的失意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作。诗开篇以“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引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显示了李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诗中提到的“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不仅表现出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激烈碰撞。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对比和象征,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哲理的世界。
李白在诗中透过对科举落第的反思,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这句揭示了他对世俗追求的讽刺,既有对金钱的反思,也有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最后,诗的结尾以“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引导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乐趣,体现了李白向往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思考,也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李白对功名的反思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以及对真理的探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橐籥”象征什么?
A. 武器
B. 音乐和文化
C. 学问和知识
D. 财富
诗中提到的“夫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孔子
C. 庄子
D. 老子
诗的结尾提到的“嵩丘”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高洁的理想与隐逸生活
C. 学术成就
D. 家庭幸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但李白更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之涣则通过登高望远表达壮志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