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8:59
《台城曲二首》
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整整的道路又斜斜地延伸,旗帜在傍晚的沙滩上随风飘扬。
门外的韩擒虎正虎视眈眈,楼上的张丽华则在静静观望。
谁会同情她脚下的泥土,却反而羡慕井底的青蛙?
王的命令下达得急促,鼓声下的蛮族人静坐不动。
波光粼粼的倪塘水,像叉牙似的骨须在水中浮现。
干芦的一把火,回头看去只是一片平坦的芜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杜牧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职于宰相府,目睹了唐朝的衰败,作品中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台城曲》写于杜牧晚年,正值唐朝日渐衰败的时期。诗中透出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与感慨,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与批判。
整首《台城曲》通过描绘历史与个人情感交织的场景,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诗中提到的韩擒虎与张丽华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表现了对英雄豪杰不屈不挠精神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不幸命运的无奈与惋惜。
诗中“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让人思考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面对大环境的压迫,个体的挣扎显得微不足道。杜牧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凉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以意象丰富、层次分明著称,尤其是在描绘水面与火光的对比中,展现了光与影、静与动的对立统一,使得全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生动鲜活。杜牧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的命运,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深层的情感。比如“潋滟倪塘水”,不仅描绘了水的美丽,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悲凉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韩擒虎是哪个朝代的名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历史的无奈
b) 对个人命运的羡慕
c) 对英雄的崇敬
诗中“潋滟倪塘水”中的“潋滟”表示什么?
a) 清澈的水
b) 波光粼粼
c) 干枯的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牧的《台城曲》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基调上都有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李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豪情,而杜牧则倾向于忧伤与反思。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追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