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09
始皇东游出周鼎,
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
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
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
烧作灰时犹未枯。
始皇帝东巡时,曾出游到周朝的鼎地,
刘邦与项羽的争斗皆是为了权位。
他们平定天下确实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但最终却让道旁的穷苦百姓受了苦。
老百姓并非愚笨,反而愈加愚昧,
被囚禁在千里函关中的独夫(指暴君)。
牧童在九泉底(阴间)点燃火焰,
烧成灰时仍然没有枯萎。
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闻名。他的诗作常以情景交融、笔力遒劲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牧的游历之时,背景是唐代社会的动荡与对历史的反思。杜牧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批判,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过骊山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引发了对社会现状的深思。杜牧以始皇帝和刘项的东游与争霸为引子,揭示了历史上权力者的辛勤与百姓的苦难之间的深刻反差。他指出,尽管平定天下的过程艰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让普通百姓陷入了更深的苦境,显示出权力的冷酷与无情。
诗中“黔首不愚尔益愚”一语,反映了普通百姓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哀,暗示了社会对权力的盲目追逐使人愈发愚昧。最后两句以牧童的火焰象征希望与绝望的交织,虽然焚烧的灰烬仍未枯萎,似乎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悲剧仍在延续。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深邃,展现了杜牧对历史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了权力与民生的矛盾。
主题思想:全诗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了杜牧对当权者冷酷无情的控诉,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词测试: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黔首不愚尔益愚”指的是?
诗的最后两句象征了什么?
答案:1-B,2-C,3-D。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杜牧的《过骊山作》均反映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忧虑,杜甫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苦难,展示了对家国的忧思;而杜牧则通过历史的对比反思当权者的冷酷,二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