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首春

《首春》

时间: 2025-04-26 13:56:58

诗句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

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6:58

原文展示: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
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气候随着严冬的结束而改变,春天在鸟鸣声中悄然来临。初春的微风吹动着柳条,晚春时节的雪花中夹杂着梅花的芳香。碧绿的树林中,青翠的老竹依然挺立,绿色的沼泽上覆盖着新生的青苔。田野上,初归的大雁已经飞走,而华丽的树木上,巧妙的黄莺却已飞来。

注释:

  • 寒随穷律变:寒冷的气候随着自然规律的变化而转变。
  • 春逐鸟声开:春天随着鸟鸣声的响起而开始。
  • 初风飘带柳:初春的微风吹拂着柳树的枝条。
  • 晚雪间花梅:晚春时节,雪花与梅花交织在一起。
  • 碧林青旧竹:碧绿的树林中有着青翠的老竹。
  • 绿沼翠新苔:绿色的沼泽上长出了新鲜的青苔。
  • 芝田初雁去:芝田上,初春的大雁已经飞走。
  • 绮树巧莺来:华丽的树木上,灵巧的黄莺飞来了。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自然景象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诗中提到的“初风”、“晚雪”、“芝田”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季节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庙号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诗人,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文化兴盛,尤其在诗词方面,他以豪放与细腻并重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初春时节,正值万物复苏之际,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表达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春季变化的关注,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首春》是一首展现春天生机与美丽的诗篇,李世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气息,从寒冷的冬季转变到温暖的春天,语言清新,意境悠远。诗中“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规律的变化,显示了季节更迭的必然性。而“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表现了春天的温柔与美丽。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日氛围,古人常以春天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李世民的这首诗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这种情感。尤其是“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将离别与重聚的情感巧妙融合,暗喻着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传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使整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随穷律变:寒冷随着严冬的结束而逐渐消散,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变化。
  2. 春逐鸟声开:春天伴随着鸟儿的鸣叫声悄然降临,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3. 初风飘带柳:初春的微风轻轻吹拂着柳树的柔枝,展现春日的温柔。
  4. 晚雪间花梅:晚春时节,梅花与雪花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美景。
  5. 碧林青旧竹:碧绿的树林中,青翠的老竹依旧挺立,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6. 绿沼翠新苔:绿色的沼泽上,覆盖着新生的青苔,展现春天的清新。
  7. 芝田初雁去:田野上,初归的大雁已经飞走,象征着迁徙与归属。
  8. 绮树巧莺来:华丽的树木上,灵巧的黄莺飞来,展现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生机勃勃的画面,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如“春逐鸟声开”。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赞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活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冬天的寒冷,象征着严酷与沉寂。
  • :象征着生机、希望与新生。
  • :春天柔美的象征,代表了生命的复苏。
  • :坚韧的象征,在寒冷中绽放,表现了生命力。
  • :代表迁徙与归属,传达了生命的延续。
  • :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奥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随穷律变”指的是: A. 春天的来临
    B. 冬天的结束
    C. 自然规律的变化
    D. 以上皆是

  2. “芝田初雁去”中的“初雁”指的是: A. 春天的到来
    B. 迁徙的雁
    C. 雁的归来
    D. 雁的离去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迁徙的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世民的《首春》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李世民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与个人的感受。李的诗意境清新,杜的诗则沉重而深刻。两者展现了不同的春天观念,反映了各自的生活背景与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名篇选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挽芸居二首 其二 富景园诗 虚室 真州梅 朱门 真州梅 早冬湖上 元夕 游秀府择胜园 游下竺枕流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祸稔萧墙 天数 桔柏渡 出处语默 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金波玉液 杀喳 包含格的成语 爪字旁的字 神摇目眩 走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齊字旁的字 铺置 拆副 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多心伤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