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0:18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连接着两个大城市。霜冷的山峰直插通道,冰封的河流弯曲地环绕着城池。古老的树木投下交错的影子,寒猿时而传来断断续续的声音。车马众多,来往匆忙,尘土飞扬,令人惊叹。高谈阔论间,马儿已经越过,仿佛黎明前的鸡鸣已经响起。抛弃了华丽的衣裳,心中怀有远大的理想,却因封泥而感到壮志难酬。这地方还有一种超然的气息,名声又有什么重要呢?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也有细腻的抒发。
《入潼关》作于李世民出征途中,潼关作为重要关口,具有战略意义。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潼关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未来征战的豪情壮志。
《入潼关》以其壮阔的景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位统治者的胸怀与抱负。全诗通过对潼关险峻地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反映出一种历史使命感。从“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的开头,诗人便将读者带入了具有地理和历史象征意义的潼关。接下来的描写中,霜峰与冰河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冷峻而壮丽的画面,突显了关口的险要与自然的雄伟。
随着诗句的推进,古木与寒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氛围,似乎在暗示征途的艰难与不易。而“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则突出了潼关的繁忙与紧迫,体现了士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关切。最后几句则转向内心的思考,抛弃华丽的外表,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声的淡然,展现了李世民高远的志向和深邃的人生观。
整首诗通过描绘潼关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繁忙的人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自己志向的坚定,体现出一种豪迈与理想的结合。
诗中提到的“崤函”是指什么地方?
A. 两个城市
B. 重要关口
C. 诗人的家乡
答案: B
“寒猿断续声”中的“寒猿”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冷清
B. 战争的残酷
C. 士人的焦虑
答案: A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名声
B. 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C. 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