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杨柳枝词

《杨柳枝词》

时间: 2025-05-03 23:28:54

诗句

已作绿丝笼晓日,又成飞絮扑晴波。

隋家不合栽杨柳,长遣行人春恨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28:54

原文展示:

已作绿丝笼晓日,又成飞絮扑晴波。隋家不合栽杨柳,长遣行人春恨多。

白话文翻译:

这已经成为晨曦中绿色丝帘的杨柳,又变成了飞絮在晴朗的波面上飘荡。隋朝时不合适种植杨柳,因此常常使得行人满心春愁。

注释:

  • 已作:已经成了。
  • 绿丝笼:形容杨柳的绿色枝叶像丝绸一样笼罩着。
  • 晓日:清晨的阳光。
  • 飞絮:指柳树的种子,像雪花一样飘散。
  • :扑打、轻触。
  • 晴波:晴朗的水面。
  • 隋家:指隋朝,诗人在这里隐喻种植杨柳的不合时宜。
  • 行人春恨多:行人在春天时常常感到愁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裴夷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描绘了杨柳的美丽景象与愁苦的心情,反映了作者对离别和春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杨柳枝词》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歌,开篇以“已作绿丝笼晓日”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杨柳在晨光中如同绿色的丝帘,给人以清新、柔和的感觉。接下来的“又成飞絮扑晴波”则将读者的视线转向了飞扬的柳絮,描绘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意境,仿佛春天的气息在水面上轻轻荡漾。然而,诗的后两句则转向一种愁苦的情绪,提到“隋家不合栽杨柳”,暗示种植杨柳的时间和环境都不合适,进而引发了“长遣行人春恨多”的情感,这种愁苦不仅源于对春天的留恋,也可能是对别离的无奈。整首诗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与内心的矛盾,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已作绿丝笼晓日:描绘早晨的阳光照耀在杨柳上,柳树的枝叶如同绿色的丝绸般优雅。
    2. 又成飞絮扑晴波:柳絮在阳光中轻轻飘落,仿佛在水面上轻打,展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3. 隋家不合栽杨柳:提到隋朝的历史背景,暗示当时种植杨柳并不适宜,折射出对历史的思考。
    4. 长遣行人春恨多:行人在春天感受到更多的愁苦与离别,情感的积累让人感到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绿丝笼”,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柳絮“扑”水面,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行为,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与行人的愁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惆怅,揭示了生命中常常存在的美与哀愁的对立。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着春天、生机与柔情。
    • 飞絮:代表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与短暂。
    • 行人:象征着游子与离别,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绿丝笼”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枝叶 B. 柳絮 C. 清晨的阳光
    2. “飞絮扑晴波”中的“飞絮”是什么? A. 柳树的叶子 B. 柳树的种子 C. 春天的风
    3. 诗中提到的“隋家”是指哪个朝代? A. 唐朝 B. 隋朝 C. 宋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比较《杨柳枝词》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涉及到送别和离愁,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愁苦,后者则更强调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赤谷西崦人家 白凫行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鱼字旁的字 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彑字旁的字 百节 四点底的字 一眨巴眼 糟腌 歌结尾的成语 多历年稔 望杏瞻蒲 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愆瑕 历历可数 出其不备 黍字旁的字 折文旁的字 囏困 安神定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