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1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11:18
次韵李抚辰屯田修州门
作者:苏辙
金月江涛壁垒颓,
苍崖翠甓就新台。
咄嗟双阙还依旧,
咫尺群山信有材。
画戟风生两衙退,
飞桥日出万人来。
不因毁圮催兴筑,
谁见雍容治剧才。
这首诗描绘了修州门外的风光与屯田的情景。金色的月光照耀着江水,波涛拍打着墙壁,苍翠的山崖上新建了高台。那两座高耸的阙门依然耸立,近处的山峦仿佛蕴藏着丰厚的材料。画戟随风舞动,两个衙门的士兵退去,日出时分,无数人们奔赴而来。如果不是因为毁坏与荒废促使人们重建,谁能看到如此雍容华贵、治理有道的治世才能?
本诗通过描绘江山美景与屯田建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和治国理政的重视。苏辙作为宋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借用自然景象表现人文精神。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以其散文和诗词闻名,风格清新自然,重视现实和人文关怀。
本诗创作于苏辙任职于修州期间,意在描绘当地的自然风光以及屯田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苏辙的《次韵李抚辰屯田修州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通过“金月江涛”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江山画卷,接着引入了屯田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建设新台的欣赏与期望。诗中“咫尺群山信有材”的描写,充分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信心,暗示屯田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而和谐,后四句则通过对比,突显出治国的艰难和成就的来之不易。“不因毁圮催兴筑,谁见雍容治剧才”,最后两句则深刻地反映了国家治理需要从失败和困境中汲取教训,重新振作的哲理。通过诗中细腻的意象,苏辙不仅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社会治理的深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探讨了农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关心社会、重视现实的情怀。
这些意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金月”主要指什么?
A. 太阳
B. 明亮的月亮
C. 星星
“咫尺群山信有材”中的“咫尺”意思是:
A. 很远
B. 非常近
C. 高山
诗中提到的“画戟”象征什么?
A. 农田
B. 军队
C. 建筑
对比作品:李白的《庐山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