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9:46
夜坐
作者: 苏辙 〔宋代〕
少年读书目力耗,
老怯灯光睡常早。
一阳来复夜正长,
城上鼓声寒考考。
老僧劝我习禅定,
跏趺正坐推不倒。
一心无著徐自静,
六尘消尽何曾扫。
湛然已似须陀洹,
久尔不负瞿昙老。
回看尘劳但微笑,
欲度群迷先自了。
平生误与道士游,
妄意交梨求火枣。
知有毗卢一迳通,
信脚直前无别巧。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独坐时的思考与感悟。年轻时读书使眼力耗损,年老时因怕灯光而早早入睡。此时正值夜晚漫长,鼓声从城上传来,显得寒冷而清脆。老和尚劝我修习禅定,安坐不动,心中无所依恋,慢慢地自会安静下来,世间的纷扰不需要刻意去除。此时的我已经如同须陀洹那般,长久以来不辜负释迦牟尼的教导。回首往日的劳碌,只是淡淡一笑,想要渡过那些迷惑的众生,首先要自我觉悟。年轻时我误交道士,妄想通过交梨树来求得火枣。如今知道有一条通往毗卢的路,信心满满向前走,不再依赖其他的巧妙。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涪翁,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兄苏轼共同开创了“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文清新高远,风格多样,作品广泛,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学问和道理的深刻思索,表达了对修身养性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苏辙在《夜坐》中,以夜晚的静谧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的追求。诗的开头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读书与年老时的状态,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身心的变化。年轻时的目力耗损与老年时的早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岁月的感慨。
随着夜色的加深,鼓声的寒意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诗人借助老和尚的劝导,引导自己进入禅定的境界。这里的“跏趺正坐”是对禅修状态的描绘,强调了一种内心的宁静。
“六尘消尽何曾扫”一句,意在表明修行者无需刻意去除外界的干扰,而是通过内心的平和,自然能够超越烦恼。诗中提及的“须陀洹”和“瞿昙老”则进一步表明诗人对佛理的理解与追求,展示了他对自我觉悟的渴望。
最后,诗人回顾自己与道士的交往,反思曾经的误入歧途,最终明白了通向真理的路在于坚定的信念与行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也体现了他对佛教哲理的认同与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老怯灯光”与“早睡”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通过内心的修行与觉悟,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须陀洹”是什么意思?
苏辙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诗中提到的“六尘”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