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

《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

时间: 2025-05-02 11:06:40

诗句

伯乐无传骥空老,重华不见士长饥。

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6:40

原文展示:

伯乐无传骥空老,
重华不见士长饥。
从来万事乖名实,
岂但药翁论蛤蜊。

白话文翻译:

伯乐没有能传授千里马的机会,空自变老;重华不见有才能的人,长久忍受饥饿。从来万事都是名实不符,又何止是药翁在谈论蛤蜊功效呢?

注释:

  • 伯乐:传说中能识别千里马的名人,常用来比喻识才之人。
  • 重华:指古代帝王,常用来象征统治者或权力。
  • 士长饥:指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反而受苦。
  • 药翁:指药方的医者,象征对药物功效的讨论。
  • 蛤蜊:指一种海鲜,诗中用于比喻药方的功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溪居士,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及文学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和笔力雄健的书法著称。其诗歌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药翁和蛤蜊,象征着对名利和功效的讨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名实不符现象的批评。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揭示了名实不符的社会现象。开头两句提到的“伯乐”和“重华”,分别象征了对才能的识别与对优秀人才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伯乐不再,重华难见,优秀的人才反而处于困境,饥饿而无所施展。这表现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则更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药方的讨论,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黄庭坚通过“药翁论蛤蜊”的比喻,表现了人们对表面现象的过度追求和对实际价值的忽视,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黄庭坚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伯乐无传骥空老”:意指伯乐已不再有机会识别千里马,空自老去,表现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
  2. “重华不见士长饥”:重华看不到有才能的人,表达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饥饿的无奈。
  3. “从来万事乖名实”:这是对现实的总结,指出名与实常常不符。
  4. “岂但药翁论蛤蜊”:不仅仅是药翁在讨论蛤蜊的功效,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展示了对社会风气的讽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伯乐与重华作为象征,表达对人才与社会的批判。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反讽:通过“药翁论蛤蜊”来暗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社会中名与实不符的现象,表现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对现实的不满,探讨了价值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伯乐:象征识才之人。
  • 重华:象征统治者或权力。
  • :有才能的人。
  • 蛤蜊:象征对药物功效的讨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伯乐是什么的象征?

    • A. 名士
    • B. 识才之人
    • C. 药方
  2. 诗中提到的“士长饥”指的是什么?

    • A. 有才能的人受到忽视
    • B. 无才之人
    • C. 药翁
  3. “岂但药翁论蛤蜊”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只是药翁在讨论
    • B. 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 C. 对蛤蜊的喜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黄庭坚都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直接的历史批判,而黄庭坚则更多地运用比喻和象征,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越上 辛酉富池元宵写怀二首 寓江州分司衙随笔五首 其一 初阳台 碧桃花 雷峰 爱客有感 自接泥渡再还富池 蜡梅花 客中怀西湖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骛的词语有哪些 归之如市 鬼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卜字旁的字 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昏茫 剥茧抽丝 宸筵 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堂哉皇哉 尢字旁的字 香筒 无足重轻 化险为夷 匸字旁的字 迸击 同车 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