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2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20:36
雷峰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五级浮屠透泬寥,
黄皮园上梵坊遥。
当时雷就家曾弃,
前代皇妃迹已销。
铃带水风传古衕,
灯分山月照长桥。
根基自广云层减,
拥肿难供画笔描。
这首诗描绘了雷峰塔的景象与历史。五级的浮屠在广阔的天空下显得渺小,远处的园林中隐约可见梵音的寺庙。当年雷峰塔的主人曾经抛弃了这里的繁华,而往日的皇妃的足迹也已消逝不见。铃声随水风传来,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灯光照耀着长桥,映出山间的月色。根基已然宽广,云层的沉重却让人难以用画笔将其描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雷峰塔是杭州的名胜,历史悠久,诗人通过描绘塔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景的赞美。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雷峰塔的壮丽景观与悠久历史。开篇以“五级浮屠透泬寥”揭示了塔的高耸与空旷,给人以遥远和壮阔的感觉。接着提及“黄皮园上梵坊遥”,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引入了宗教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当时雷就家曾弃,前代皇妃迹已销”则让人思考历史的无情,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令人感到惋惜。接下来的“铃带水风传古衕”,铃声随着水风传来,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富有诗意。而后一句“灯分山月照长桥”则通过灯光与月色的对比,渲染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场景,象征着希望与宁静。
最后两句“根基自广云层减,拥肿难供画笔描”则对雷峰塔的基座进行总结,强调其巍峨的姿态与难以完美再现的美丽。这不仅是对塔本身的赞美,也让人联想到艺术创作的局限性。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增添了诗的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雷峰塔的描绘,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美的追求,深刻地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寓意着岁月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雷峰塔有几层?
诗中提到的“铃带水风”是指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而董嗣杲的《雷峰》则透出一丝对美的向往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