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2:5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2:56:27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在荒凉的古寺旁,江水缓缓流淌,地面上长满了莓苔,尘土早已绝迹。长长的走廊里,枯叶随风飞舞,寒冷的雨中没有一个人影。栗树上的果实已然皱缩掉落,寺里的僧人多得让人觉得骨头都快要贫血了。我在这里行走,却始终未能寻得归宿,独自坐着,竟然没有一个亲近的人。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孤独的思考,借助寺庙的环境表现了内心的沉重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作者介绍:贯休是唐代的一位和尚和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868年,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喜爱。他的诗常常融入佛教思想,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末时节,作者身处长兴寺,面对荒凉的环境,感受到孤独和贫乏,写下了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人情的渴望。
《秋末长兴寺作》通过描写一个荒凉的寺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全诗的意境萧条,情感沉重。开篇“荒寺古江滨”,即将读者带入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古寺的荒凉与江水的缓缓流动形成鲜明对比,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莓苔地绝尘”,更是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荒败,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尘世的喧嚣被隔绝。长廊中的“飞乱叶”和“寒雨更无人”则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秋天的凋零与寒冷的雨水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内心的孤寂愈加明显。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则转向生活的困顿,栗树的果实象征着生命的凋零,而僧人的贫乏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示。最后一句“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表达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求和对人际关系的失落,形成了全诗情感的高潮。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反思,体现了贯休作为一名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全诗通过秋末的自然景象和寺庙的环境,表达了对孤独、贫乏以及人际关系渴望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秋天的落叶
B. 荒凉的寺庙
C. 寒冷的雨水
D. 生命的衰老
诗中“僧多到骨贫”表现了什么?
A. 生活富足
B. 生计艰难
C. 寺庙热闹
D. 人缘广泛
诗人通过哪些手法表现孤独情感?
A. 比喻与拟人
B. 对仗与排比
C. 夸张与反问
D. 隐喻与象征
《夜泊牛渚怀古》与《秋末长兴寺作》皆描写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孤独与思考。李白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对历史的感慨,而贯休则通过寺庙的荒凉表现对现实的失落与孤独。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相辅相成,但背景和主题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