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0:59
夜宴观石将军舞
作者:李益 〔唐代〕
微月东南上戍楼,
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
白草胡沙西塞秋。
在微弱的月光下,东南方向的戍楼上升起了明亮的光辉。琵琶声响起,舞者的头发被锦缠绕着,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更远处传来了横笛的声音,隐约传来,似乎来自遥远的关山;苍白的草丛和胡沙映衬着西边的塞外秋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琵琶”与“横笛”常在古代宴会上出现,象征着乐器的悠扬和舞蹈的欢快,表现了夜宴的热闹气氛。
作者介绍:
李益,字义山,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活跃于开元、天宝年间。他以边塞诗闻名,常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士兵的豪情壮志,作品多展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相对安定,文人聚集于宴会,借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受。诗中描绘的夜宴不仅是对音乐舞蹈的赞美,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夜宴观石将军舞》描绘了一个在夜晚的宴会上,乐器声与舞姿交织的美好场景。诗的开头以“微月东南上戍楼”引入,微弱的月光照亮了戍楼的轮廓,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感觉,而这种寂静中透露出的热闹气氛则通过后面琵琶声和舞姿的描绘而被打破。
诗人通过琵琶和横笛的乐声,传达了宴会的欢快与热烈。琵琶的“起舞”不仅是对乐器的演奏,也是对生命的欢庆,体现了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后一句“白草胡沙西塞秋”则将视野拉向了更广阔的边塞秋景,暗示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现了一种苍凉而又壮美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夜宴的欢快与边塞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宴的热闹与边塞的孤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土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在美好与苍凉之间的情感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琵琶
B. 二胡
C. 横笛
D. 大鼓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内容?
A. 边塞的壮丽
B. 夜宴的欢快与思乡
C. 战争的悲壮
D. 自然的美丽
“微月东南上戍楼”中“微月”给人什么感觉?
A. 明亮
B. 神秘
C. 热烈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益的《夜宴观石将军舞》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孤独,但李益侧重于夜宴的欢快气氛,而王之涣则更强调登高望远的壮阔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生活体验。
以上内容为《夜宴观石将军舞》的综合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