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0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09:19
少年辛苦事犁锄,刚厌青山绕故居。
老觉华堂无意味,却须时到野人庐。
一个年轻人辛勤劳作,耕耘着田地,刚刚厌倦了环绕着他家乡的青山。而到了老年,他觉得华丽的厅堂毫无意义,却偏偏需要时常到那野人居住的草庐去。
“野人”在古诗中常常用来指代隐士或追求简单生活的人,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草庐则是隐士的居所,代表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生活。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美。苏轼在政治上也颇有作为,曾任多种职务,但因政见不同多次被贬,形成了他深刻而豁达的艺术风格。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经过一生的辛劳与浮沉,苏轼对生活的理解愈加深刻。他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选择,表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比少年与老年的不同生活态度,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少年时的辛勤耕作代表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却发现华丽的生活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是那种隐逸的、与自然相伴的朴素生活,成为他心灵的归宿。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华堂”与“野人庐”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了富贵与繁华,后者象征了清幽与自在。这样的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变化,更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首诗简洁明了,却蕴含深刻的哲理,令人感慨。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被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所取代,强调了隐逸与自然的价值。
苏轼在诗中表现出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华堂”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青山”主要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