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2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27:08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石壁高千尺,微踪远欲无。
飞檐如剑寺,出剑门东,
望上寺宇仿佛可见。
古柏似仙都。
许子尝高遁,行舟悔不迂。
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岖。
寂寞棺犹在,修崇世已愚。
隐居人不识,化去俗争吁。
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
飘飘乘倒景,谁复顾遗躯。
这座高耸的石壁有千尺高,微弱的足迹似乎遥远得不可追寻。
飞檐高耸如同剑一般的寺庙,位于剑门的东面,
向上望去,寺宇的轮廓隐约可见。
古老的柏树像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许子曾经隐居于此,后来悔恨行舟路途的迂回。
斩蛟的传说让人感到震撼,提剑想要攀登崎岖的山路。
孤独的棺材仍然存在,修行者在世间已显得愚蠢。
隐居的人无人识得,化去尘世的争吵与呼喊。
洞府中烟霞弥漫,远离凡尘的枯燥。
飘飘然乘坐着倒影,谁再去顾及自己这具遗体。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及对人世纷争的厌倦。
《过木枥观》是苏轼的一首极具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隐士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由的渴望。开篇以高耸的石壁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苍劲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飞檐如剑的寺庙意象,象征着精神的追求与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古柏似仙都的描写,则进一步增强了隐秘与神秘的氛围,仿佛在提示人们在纷繁的世俗中寻找内心的归宿。
诗中提到的“许子”与“斩蛟”,既是对历史的借鉴,也是对自我境遇的反思,彰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尤其是“隐居人不识,化去俗争吁”一句,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的无奈与超然,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却又自在的情怀。最后,诗人以“飘飘乘倒景”结束,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仿佛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内心的真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体现了对自由与精神追求的执着。通过对壮丽山川的描绘,传达了人生哲学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
诗词测试:
诗中描述的“飞檐如剑”主要是形容什么?
“隐居人不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许子”是指?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