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锦城秋寄怀弘播上人

《锦城秋寄怀弘播上人》

时间: 2025-05-07 22:56:45

诗句

极顶云兼冻,孤城露洗初。

共辞嵩少雪,久绝贝多书。

远照雁行细,寒条狖挂虚。

分泉煎月色,忆就茗林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6:45

原文展示:

极顶云兼冻,孤城露洗初。
共辞嵩少雪,久绝贝多书。
远照雁行细,寒条狖挂虚。
分泉煎月色,忆就茗林居。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山顶上,云层像冰一样冷冻,孤零零的城市在露水中刚刚清洗过。我们一同告别了嵩山的细雪,早已与贝多的书信绝交。远方的光照在细小的雁阵上,寒冷的树枝上挂着猕猴。泉水分流,煮着月光的色彩,让我想起了茗林的居所。


注释:

字词注释:

  • 极顶:最高的地方,指高山之巅。
  • 云兼冻:云层寒冷,像冰一样。
  • 孤城:孤独的城市,指诗人在的地方。
  • 露洗初:刚刚被露水洗净。
  • :告别。
  • :指嵩山,位于河南省,是著名的山脉。
  • 贝多书:指书信,可能是与友人的书信。
  • 远照:远方的光照。
  • 雁行细:成群的雁,行列细小。
  • 寒条:寒冷的枝条。
  • :猕猴,一种动物。
  • 分泉:泉水的分流。
  • 煎月色:用泉水煮出月光的色彩。
  • 茗林居:指茶林中的居所。

典故解析:

  • 嵩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着高大和雄伟。
  • 贝多书:可能象征着友情与交流的断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其风格清新脱俗,兼具细腻与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人身处孤城,感受到自然的冷清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的怀念,同时也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锦城秋寄怀弘播上人》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开头的“极顶云兼冻,孤城露洗初”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早晨,孤城沐浴在露水中,给人一种清新却又孤寂的感觉。接着,诗人回忆起与友人的告别,提到了嵩山的雪和久远的书信,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断裂。

在后面的描写中,远处的雁群与寒枝的猕猴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脆弱。最后一句“分泉煎月色,忆就茗林居”将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泉水与月光的结合,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旧日生活的怀念。

整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流露,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无限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极顶云兼冻:在最顶端,云层冰冷,传达出环境的严酷与孤立。
  2. 孤城露洗初:孤独的城市在露水中刚被洗净,象征着新生与清新,但也暗示着孤独。
  3. 共辞嵩少雪:告别了嵩山的细雪,表明与过去的告别。
  4. 久绝贝多书:长久未与友人通信,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5. 远照雁行细:远处的光照在细小的雁阵上,象征着远方的希望与思念。
  6. 寒条狖挂虚:寒冷的树枝上挂着猕猴,带有一种孤寂感。
  7. 分泉煎月色:泉水流淌,煮出月光的颜色,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融合与思考。
  8. 忆就茗林居:回忆起茶林的居所,表现了对温暖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煎月色”将泉水与月光结合,展现出一种梦幻的意象。
  • 对仗:诗中多处用词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雁群和猕猴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孤独与思念。诗人在自然的清冷中感受到人生的孤独,同时对友人的怀念也在不断加深,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高远与变化。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隔绝。
  • :象征着思念与迁徙。
  • 寒条:象征着寒冷与凋零。
  • :象征着生命与清新。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秋季的感受,表现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忧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城”指的是: A. 一座繁华的城市
    B. 一座被寒霜侵袭的城市
    C. 一座孤独的城市
    D.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2. 诗中“共辞嵩少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对嵩山的美景的赞美
    B. 对友人的告别
    C. 对雪的向往
    D. 对过去的怀念

  3. “分泉煎月色”中的“煎”字主要表达了: A. 烹饪的过程
    B. 对月光的赞美
    C. 泉水与月光的结合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洞 vs. 杜甫: 李洞在描写自然和情感方面更注重细腻的意象,而杜甫则多用沉重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感,展现出不同的抒情风格。

粗略解读:

李洞的诗更显清新与孤独,杜甫的诗则常常蕴含着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两者在诗风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西江月 秋月 西江月 西江月·离位翻为姹女 西江月·甘露醴泉天降 西江月 其二 西江月 阅世说新语 西江月·醉伴三千珠履 西江月 西江月 记梦十一月四日 西江月 寄钱钟书兄北京代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巛字旁的字 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爿字旁的字 鬥字旁的字 碳酸钾 环杰 爻字旁的字 包含围的成语 靑字旁的字 全结尾的成语 鹤唳华亭 耆将 朝种暮获 开山老祖 引船就岸 啧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割肉饲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