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0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3:32
捃拾瓢中今岁诗,
衡门缓步向江湄。
贫应同谷搜黄独,
老合商颜拾紫芝。
带索自成高士传,
买山谁乞故人资。
焚鱼学士书床在,
一字何曾可救饥。
今岁所作的诗句,我在瓢中捡拾;
缓缓走出家门,向江边走去。
贫困的人应该同样在稻谷中寻找,
年老的人应当和我一样,捡拾紫芝。
我带着绳索,自成高士的传说,
买山的事,谁又能向故人乞求资助呢?
焚鱼的学士书桌还在,
可是一字之文又能救得了我的饥饿吗?
本诗提到的“紫芝”在古文中常常用来象征名士的高洁与理想的追求;“焚鱼”则可能是借指古代士人清贫的生活状况,强调学者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学习的精神。
金德嘉,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关怀,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丁丑除夕》写于除夕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期待与对生活的感悟。在物质贫乏的背景下,诗人深思熟虑,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丁丑除夕》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古诗。作者通过对物质贫乏的直观描述,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内心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贫应同谷搜黄独,老合商颜拾紫芝”的句子,既反映了诗人对同贫者的共鸣,也表达了年老后仍需努力寻求理想的决心,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引人深思。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一种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诗人将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令人感慨。
整首诗探讨了在贫困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追求知识与精神价值的决心,体现了清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反映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焚鱼学士”这一形象代表了什么?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对比金德嘉的《丁丑除夕》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的理想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但金德嘉更多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