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9:19
石塔寺
苏轼 〔宋代〕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然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纪忆作此左言右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石塔寺的饥饿感和对生活的无奈。他的眼睛因为饥饿而模糊了视线,甚至忘记了早晚的时光。虽然灯光明亮,但他却无法理解钟声并不是用来吃饭的。他感慨山中的和尚与漂母(古代的乞讨者)并无两样,然而他们所能提供的,仅仅是一片微笑(莞尔一笑)。他不禁回想起二十年前的往事,为什么今天要写下这样的感慨呢?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推崇。
《石塔寺》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时值他被贬至黄州,生活困苦,内心充满感慨与无奈。此时的他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作品中透出一种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态度的领悟。
《石塔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以“饥眼眩东西”引入,展现了他因饥饿而产生的迷惘。此处,饥饿不仅是身体的状态,更隐喻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通过“虽然灯是火,不悟钟非饭”的对比,反映出生活的困境与无奈。在此,灯火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而钟声却是无用的提醒,暗示生活中的空虚与失落。
“山僧异漂母”的句子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无论是生活在山中的和尚,还是漂泊的乞讨者,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辛是相似的。最后一句“何为二十年,纪忆作此左言右由”则流露出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表明他对人生历程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与哲理深邃,使其成为了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诗歌反映了人生的苦涩与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领悟。通过对生活的反思,诗人展现出对人性与命运的理解,传达了一种淡淡的无奈与哲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饥眼眩东西”中“眩”的意思是?
A. 明亮
B. 模糊
C. 疲惫
D. 快乐
诗中的“山僧”与“漂母”代表了什么?
A. 贫穷与富有
B. 隐逸与漂泊
C. 快乐与忧伤
D. 年轻与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