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2:39
送渊师归径山
作者:苏轼
我昔尝为径山客,
至今诗笔余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
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
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
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
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
两眼犹能书细字。
径山夏无蚊,
余旧诗云问龙乞水归洗眼,
欲看细字销残年。
我曾经是径山的客人,如今我的诗笔中依然留有这山的色彩。师父在这座山中住了三十年,应该深得这山的灵气。溪城的六月,水气蒸腾,飞蚊灵巧如同花间的鹰。羡慕师父的方丈清凉如冰雪,兰膏不动的长明灯。山中的老朋友知道我来了,纷纷前来问我现状如何。他们说世间百事不如人,但我仍能用这双眼睛写出细致的字。径山的夏天没有蚊子,我以前的诗中提到过,问龙乞水以洗眼,希望能看见细小的字迹,消磨掉我的余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作各具特色,风格豪放,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题材。
这首诗写于苏轼与渊师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师父的敬仰与不舍。渊师在径山隐居多年,成为苏轼心目中的高人。诗中回忆了与师父的共处,同时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以送别的方式展现了苏轼对渊师的深厚情谊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开篇以“我昔尝为径山客”自述,表明他与径山的渊源,接着通过“至今诗笔余山色”传达出山水对他创作的深远影响。诗中细腻的描写与哲理性的思考交织,表现了对师父高洁生活的向往。
苏轼在诗中描绘了溪城六月的情景,水气蒸腾、蚊虫飞舞,犹如一种生活的喧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师父的静谧与清凉,体现了隐士生活的高洁和宁静。通过“兰膏不动”的意象,诗人传达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与敬重。
后半部分,故人对他的关心与叮嘱,反映了人情的温暖,同时也让苏轼意识到尽管世事纷扰,自身的修养和艺术追求仍然重要,最后以“问龙乞水归洗眼”结束,既是对昔日清新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纷扰世事中不忘初心、坚守自我的决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曾经在径山居住,称自己为哪个角色?
在诗中,苏轼羡慕师父的什么?
诗中提到的“冰雪冷”主要用来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