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4:20
满庭芳 授记定庵
作者: 李道纯 〔元代〕
学佛学仙,参禅穷理,不离玄牝中间。
可怜迷谬,往往相瞒。
一味寻枝摘叶,徒坐破几个蒲团。
堪伤处,外边寻觅,笑杀老瞿昙。
些儿真造化,诚能亲见,胆冷心寒。
定庵高士,好向定中参。
看破娘生面目,把从前学解掀翻。
真空透,髑髅迸破,真主自离庵。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教和道教哲理的探求,作者强调在修行过程中应深入内心,不受外界迷惑。许多人盲目地追寻表面现象,结果只是在蒲团上徒劳地打坐。外面的寻求只会让人嘲笑那些执迷不悟的修行者。真正的悟道之人,能够亲自领悟宇宙的真理,但这过程往往伴随着恐惧与不安。作者鼓励人们向内心探求,彻底看破生死的真相,推翻从前的错误理解,达到一种真空无物的境界。
李道纯是元代的一位诗人和道士,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道教和禅宗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哲理性,关注人生的本质和真理的追求。
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寻求心灵的寄托,尤其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探究。李道纯的《满庭芳》正是对这种内心探索的深入反思,旨在引导人们从表面的迷惑中走出,回归内心的宁静。
《满庭芳》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修行的独到见解。开篇以“学佛学仙,参禅穷理”引入,表明了作者对修行的态度与追求。然而,随后的几句则揭示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常常陷入的迷惑与误区,表现出一种批判的视角。作者通过“可怜迷谬,往往相瞒”的句子,传达出对那些只停留在表面的人们的无奈与失望。
诗的中段转向个人内心的探求,“些儿真造化,诚能亲见,胆冷心寒”,在此,作者表达了真正的领悟往往伴随着孤独和不安,显示出修行的不易。最后几句则是对修行者的鼓励,指向内心深处的“真空透”,强调了超越生死的境界。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邃而又清晰,既有对迷惘者的反思,也有对真理探求者的鼓励,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内心修行的反思与探索,强调修行者应该超越表面的迷惘,深入自我,追求更高的真理。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探讨,诗人传达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与内省的力量。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可怜迷谬,往往相瞒”中“迷谬”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老瞿昙”指的是?
通过对《满庭芳》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哲理与情感,同时也能在修行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