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9:22
神之来,怅何晚。山重复,路幽远。神之去,飘莫追。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
神灵的降临,令人感到何其迟钝。山峦叠嶂,山路幽深漫长。神灵的离去,无法追赶。至于恩德未能回报,百姓心中思念,愿世世代代永铭于心。
“神之来”与“神之去”可能指的是古代对神灵的崇敬与思念,古人常常在祭祀中表达对神灵的感恩与依赖。同时“德未报”反映出古代社会对道德的重视,以及对先贤的追思与怀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苏轼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太白词》是苏轼在对李白的追思和赞美中所作,表现出对李白才情的钦佩和对其生活的感慨。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加突出。
这首《太白词,并叙 其五》以其独特的情感基调和深沉的思考打动人心。诗中蕴含了对神灵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思索。开头通过“神之来,怅何晚”引入,表现了对神灵降临的期待与失落,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此外,“山重复,路幽远”通过描绘自然场景,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给人一种身处幽深山林的感觉。紧接着“神之去,飘莫追”则进一步表达了对过往事物的追忆与无奈,传达出一种难以挽回的惆怅。
在诗的后半部分,“德未报,民之思”则反映了对李白等先贤的怀念与敬仰,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与对后世的期许。“永万祀兮”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对伟大人格和精神的永恒追思。这不仅是对李白的追怀,也是对所有为民众奉献的人们的赞美与纪念,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本诗使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神之来”与“神之去”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情感的对立。同时,意象如“山重复”和“路幽远”则通过具象的描绘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中“神之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山重复,路幽远”主要描绘了什么?
“永万祀兮”中“万祀”指的是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太白词》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思考与情感的沉淀。李白的诗歌强调豪放与洒脱,而苏轼则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哲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