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古挽歌 其二

《古挽歌 其二》

时间: 2025-05-07 09:52:58

诗句

送哭谁家车,灵幡紫带长。

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2:58

原文展示:

古挽歌 其二 于鹄 〔唐代〕 送哭谁家车,灵幡紫带长。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葬的场景,询问是谁家的车在哭泣,灵幡上紫带长长。青衣童子抱着什么物品,原来是明月般的宝物和香囊。

注释: 字词注释:

  • 送哭:指送葬时的哭泣声。
  • 灵幡:丧葬时用的旗帜,通常挂有长带。
  • 青童:穿着青衣的童子,这里指送葬队伍中的童子。
  • 明月:比喻宝物或珍贵之物。
  • 香囊:装有香料的小袋,常用于丧葬仪式。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目睹一场送葬仪式后,感慨人生无常,生死离别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送葬的场景。首句“送哭谁家车”以问句形式引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悬念和情感深度。次句“灵幡紫带长”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加深了送葬的氛围。后两句“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则通过对比和比喻,赋予了送葬物品以珍贵和神圣的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逝者的敬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送哭”和“谁家车”的疑问,引发读者对送葬场景的想象。
  • 次句“灵幡紫带长”具体描绘了送葬的标志性物品,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
  • 后两句通过“青童”和“明月与香囊”的描绘,赋予了送葬物品以特殊的意义,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哲思。

修辞手法:

  • 比喻:“明月与香囊”中的“明月”比喻珍贵之物。
  • 对比:通过“青童”与“明月与香囊”的对比,突出了物品的珍贵和神圣。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送葬场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逝者的敬重,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幡:象征丧葬仪式的正式和庄重。
  • 明月:象征珍贵和神圣。
  • 香囊:象征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灵幡”是指什么? A. 丧葬时用的旗帜 B. 婚礼时用的装饰 C. 节日时用的旗帜 答案:A

  2. “明月与香囊”中的“明月”比喻什么? A. 普通的物品 B. 珍贵的物品 C. 普通的香囊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涉及生死离别的主题。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比,两者都涉及生死离别的主题,但白居易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查询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贻华阳柳少府 白盐山(白盐崖高千馀丈,在州城东十七里)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王十五前阁会 闻高常侍亡(忠州作)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食字旁的字 巳字旁的字 包含袍的成语 丰筋多力 瘠人肥己 薄技在身 指索 人字头的字 燃眉之急 又字旁的字 斋仗 破家为国 蹀骢 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音字旁的字 愁多夜长 包含徧的词语有哪些 好涵高躅 包含恨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