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5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59:56
《酬赵二侍御使西军赠两省旧僚之作》 ——张九龄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
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
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
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
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西军的经历和对旧友的思念。诗的开头提到石室中响起的声音,仿佛是金门的等待。作者曾希望能用刀割去敌人的头颅,但最终还是以斧头的雄姿称霸。随着敌军初起,边境上的敌人也在蠢蠢欲动。使者的车经过陇山,征战的旗帜随风摇曳。忽然间传来了好消息,这并非只是为了给马匹补充粮草。气候清新,蒲海的曲调如歌,声音满盈在柏台之中。回想起昔日的荣华富贵,欣喜于你能在远方震慑敌人。明理之时,不是单纯的报答,曾几何时也想退隐于微薄的生活。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年),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诗风清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诗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的关怀为主,风格典雅而深刻。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作者因事出征西军,回顾往昔与旧友的情谊,表达了对国家和友人的关切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军旅生活的艰辛。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战斗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篇的“石室先鸣者”象征着深山中即将爆发的战斗,暗示着紧张的气氛。接下来的“金门待制同”则引出对国家安危的关心,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友人的忠诚与责任感。
诗中“操刀尝愿割”与“持斧竟称雄”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情感,既渴望为国捐躯,又对杀戮本身的抗拒。随着诗情的发展,诗人不仅抒发了自己对战斗的期待,也表达了对昔日荣华的怀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反思。
最后,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祝福和对自己隐退生活的向往,构成了全诗的情感高点,传递出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在情感的抒发与对国家的忠诚中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展现了张九龄作为唐代诗人的深厚情怀和文学素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的关怀与对友情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渴望。通过对战争的描绘与对友人的祝福,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石室”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深山中的回音
B. 战斗的开始
C. 友谊的象征
D. 荣华富贵
诗中提到的“金门”指的是:
A. 重要的关口
B. 皇宫
C. 战斗的地点
D. 旧友的家
“操刀尝愿割”中“刀”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斗中的勇气
C. 力量
D. 退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