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5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57:29
望月怀远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亮从海面升起,此刻我们同在天涯。
情人对漫长的夜晚感到怨恨,整夜都在思念。
熄灭蜡烛怜惜这满室的光辉,披上衣服感受到露水的滋润。
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赠送,还不如回去梦中相会。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主题与古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思乡、思念的情绪密切相关。唐代诗人常以月为媒介,表达离愁别绪。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景山,唐代著名政治家与诗人,曾任宰相。他的诗歌风格优雅,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兼具哲理性和音乐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担任官职期间,可能是在某个思念亲人或故友的夜晚,他通过月亮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重。
《望月怀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明月升起的景象,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开篇的“海上生明月”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阔、清新的气息,月亮的升起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接下来的“天涯共此时”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尽管身处天涯,但同一轮明月照耀着彼此,仿佛拉近了距离。
诗中的“情人怨遥夜”传达出思念的苦楚,诗人以“怨”字传达了对漫长夜晚的无奈与愤懑。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常见,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思念的渴求。接下来的“灭烛怜光满”则是一种对现状的珍惜,尽管思念让人心痛,但满室的光辉却是美好的存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赠与他人,宁愿在梦中与所思之人重聚,这种情感既有遗憾也有温暖,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细腻与深邃。
逐句解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从海面升起,尽管我们身处远方,却在同一时刻共享这份宁静。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远方的恋人对漫长的夜晚感到无奈与怨恨,整夜都在思念之中无法自拔。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惜满屋的光辉,披上衣服感受露水的滋润,暗示了孤独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献给他人,还不如回到梦中与所思之人重聚,暗示着对梦境美好的期盼。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在孤独中的情感寄托,尤其在夜晚,月亮成为思念的象征,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明月”是从哪里升起的?
“情人怨遥夜”中的“怨”是什么意思?
诗中“披衣觉露滋”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望月怀远》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情感。李白的诗中使用了简单直接的语言,情感更加浓烈;而张九龄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