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2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21:00
枭逢鸠 / 枭将东徙
作者:刘向〔两汉〕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鸠问:“你要去哪里?”
枭回答:“我将向东迁徙。”
鸠又问:“为什么?”
枭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叫唤。”
因此我决定向东迁徙。
鸠说:“如果你能再叫,更好;如果不能再叫,向东迁徙,仍然是讨厌你的声音。”
“枭”与“鸠”的对话象征着不同的声音和社会的偏见。鸠的声音受到欢迎,而枭的鸣叫则被乡人所厌恶,这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接受与排斥。此对话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作者介绍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字子骏,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注释家。他的作品多以散文和诗词为主,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修身齐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向晚年,正值汉代社会动荡,个人与社会关系愈加复杂。诗中通过枭与鸠的对话,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枭逢鸠》通过鸠与枭的对话,揭示了社会对不同个体声音的评价和接受程度。鸠象征着被社会认可的声音,而枭则代表着被排斥的存在。诗中枭选择东迁,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枭的音声被乡人所厌恶,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自省,也反映了社会对异类的排斥心理。鸠的询问与建议,表面上关心,实则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无处可归的悲哀。整首诗通过简练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反映出社会对不同声音的接受与排斥,深刻揭示了个体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测试
枭选择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鸠对枭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夜泊牛渚怀古》与《枭逢鸠》在孤独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李白在诗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思考,与枭的处境形成对照,二者都在探讨个体在社会与历史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