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时间: 2025-07-27 08:42:15

诗句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42:15

诗词名称: 鹬蚌相争

作者: 刘向 〔两汉〕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文翻译:

赵国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的惠王说:“我今天经过易水,看到蚌在晒太阳,鹬正在啄它的肉,蚌合起来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这样就会有死蚌!’而蚌也对鹬说:‘今天不出水,明天不出水,这样就会有死鹬!’两者都不愿意放弃,结果渔夫将它们一起捕获。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久以来互相争斗,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夫,因此希望王您能深思熟虑!”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

注释:

  • :一种鸟,通常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 :一种水生贝类,含有珍珠。
  • 渔者:渔夫,指捕捞鱼类或水生动物的人。
  • 惠王:燕国的君主,因听取苏代的建议而停止攻打。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向,字子静,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擅长古文和辞章,倡导儒学。
  •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国家间的关系,表达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诗歌鉴赏:

《鹬蚌相争》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两方争斗的愚蠢与短视。鹬与蚌的争斗象征着国家间的斗争,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被第三方渔夫所捕获,隐喻着在权力斗争中,往往真正获利的不是争斗的双方,而是坐收渔利的外部势力。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双方因小利而不愿妥协,最终导致共同的失败,警示人们在纷争中应有更大的视野与智慧。诗中的渔夫象征着外部强权,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介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赵且伐燕:指赵国准备进攻燕国。
    •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苏代向燕王提出警告。
    •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描绘鹬与蚌争斗的场景。
    • ...即有死鹬:双方互相威胁,显示出争斗的无谓。
  • 修辞手法

    • 比喻:鹬与蚌的争斗比喻国家间的斗争。
    • 拟人:鹬与蚌赋予人类特征,使情节更生动。
  • 主题思想:警示人们在争斗中应避免被外部势力利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象征贪婪与短视。
  • :象征固执与防御。
  • 渔者:象征外部势力的干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分别象征什么? A. 和平与战争
    B. 贪婪与防御
    C. 富裕与贫穷

  2. 渔者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友好邻邦
    B. 外部势力
    C. 受害者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 《出塞》 -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反映了对和平的向往,和《鹬蚌相争》形成对比。
  • 《出塞》:描绘战争的残酷,与《鹬蚌相争》在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汉代文学论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南游 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 和王季安作 吴中晓寒曲 清辉殿观唐明皇山水石字歌 金陵赏心亭 答永叔问 望江南(六·江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逍遥游 包含楞的词语有哪些 牛字旁的字 尖纤 免徒复作 釜鱼甑尘 惟一惟精 至字旁的字 包含切的成语 蝇营蚁附 见微知著 助推器 自任 包含眴的词语有哪些 豆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三点水的字 包含荧的词语有哪些 不学无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