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0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08:28
客言渡江来,昨出广陵城。
广陵城西行十里,犹听城中人哭声。
去年北兵始南下,黄河以南无斗者。
泗上诸侯卷旆旌,满洲将军跨大马。
马头滚滚向扬州,史相堂堂坐敌楼。
外援四绝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谋。
扬州白日闻鬼啸,前年半死翻山鹞。
此番流血又成川,杀戮不分老与少。
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
到此萧条人转稀,家家骨肉都狼狈。
乱骨纷纷弃草根,黄云白日昼俱昏。
仿佛精灵来此日,椒浆恸哭更招魂。
魂魄茫茫复何有,尚有生人来酹酒。
九州不复罢干戈,生人生人将奈何。
客人说他渡江而来,昨晚刚从广陵城出来。
向西走出广陵城十里,依然听到城中人们的哭声。
去年北方的军队开始南下,黄河以南没有人敢斗争。
泗水上的诸侯们卷起旗帜,满洲的将军骑在大马之上。
马头奔腾向扬州,史相堂堂地坐在敌楼上。
外援誓言四处绝对死守,十天后城破不是人所能预料的。
在扬州的白天听到鬼哭,前年半死的翻山鹞。
这次流血又成河,杀戮不分老与少。
城中流血溅向城外,十家之中没有一家幸存。
到这里萧条人转稀,家家户户的骨肉都狼狈不堪。
乱骨纷纷抛弃草根,黄云白日同样昏暗。
仿佛精灵在这一天来临,椒浆恸哭更是招魂。
魂魄茫茫又有什么意义,尚有生人来洒酒。
九州不再停止战争,生人与生人将如何相处?
邢昉,清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时代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风格沉郁悲壮。
《广陵行》创作于清代的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广陵城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对生存的无奈。
《广陵行》是一首充满历史沉重感和人道主义关怀的诗。诗中通过描写战乱中的广陵城,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开头通过客人的话引入,建立了一个叙事的背景,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推进,悲惨的场景逐渐展开,城中人们的哀哭声、流血成河的惨状、家庭的破碎,无不传达出一股压迫感和绝望感。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生与死、城内城外的对比,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杀戮不分老与少”的句子,揭示了战争无情的本质,令人痛心不已。
此外,诗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黄云白日昼俱昏”,不仅反映了人间的惨状,也象征着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阴霾,增加了诗的凄凉感。同时,最后一两句提到的“魂魄茫茫复何有,尚有生人来酹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存的反思与无奈,展现了在苦难面前,人们仍然试图寻求生的意义。
客言渡江来,昨出广陵城。
客人告诉我他渡江而来,昨天刚离开广陵城。
广陵城西行十里,犹听城中人哭声。
向西走出广陵城十里,仍能听到城中人们的哭声。
去年北兵始南下,黄河以南无斗者。
去年北方的军队开始南下,黄河以南没有人敢反抗。
泗上诸侯卷旆旌,满洲将军跨大马。
在泗水上,诸侯们卷起旗帜,满洲的将军骑在大马之上。
马头滚滚向扬州,史相堂堂坐敌楼。
战马奔腾向扬州,史相堂堂地坐在敌楼上。
外援四绝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谋。
外援誓言四面绝对死守,十天后城破并非人所能预料。
扬州白日闻鬼啸,前年半死翻山鹞。
在扬州的白昼听到鬼哭,前年曾经半死的翻山鹞。
此番流血又成川,杀戮不分老与少。
这次流血成河,杀戮不分老幼。
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
城中流血溅向城外,十家之中没有一家幸存。
到此萧条人转稀,家家骨肉都狼狈。
到这里萧条人转稀,家家户户的骨肉都狼狈不堪。
乱骨纷纷弃草根,黄云白日昼俱昏。
乱骨纷纷抛弃在草根上,黄云白日同样昏暗。
仿佛精灵来此日,椒浆恸哭更招魂。
仿佛精灵在这一天来临,椒浆恸哭更是召唤亡魂。
魂魄茫茫复何有,尚有生人来酹酒。
魂魄茫茫又有什么意义,尚有生人来洒酒。
九州不复罢干戈,生人生人将奈何。
九州不再停止战争,生人与生人将如何相处?
该诗深刻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绝望,表现了对生存的无奈与对人道的呼唤,揭示了人们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无助。
《广陵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邢昉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杀戮不分老与少”是为了强调什么?
A. 战争的公平
B. 战争的残酷
C. 战争的荣耀
D. 战争的必要性
诗中的“椒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美酒
B. 一种祭祀用的酒
C. 一种食物
D. 一种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