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5:2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5:24:50
边秋多风沙,狐兔长悲鸣。
慷慨思奢牧,因游雁门营。
饥食太行薇,渴饮桑乾冰。
问我亦何为,壮士不顾生。
生骑一骏马,权奇如龙媒。
追风数千里,直上单于台。
东望朝鲜江,北望白龙堆。
凌飙发长啸,游兵射我来。
左手接飞镝,右手挥金鞭。
驰归锦州城,汗下如流泉。
念此血气勇,毋乃非圣贤。
忍耻古所尚,留侯亦迍邅。
长松寒逾劲,南金锻弥坚。
启箧读秘书,聊谢诸少年。
在边疆的秋天,风沙弥漫,狐狸和兔子悲鸣不已。
我慷慨激昂,思念奢华的牧场,因此游览了雁门的营地。
饥饿时吃太行山的野菜,口渴时喝桑树下的冰水。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作为壮士我并不在乎生命。
我骑着一匹骏马,威风凛凛如同龙的媒介。
追逐风浪千里,直达单于的台地。
向东望去是朝鲜的江河,北望则是白龙的堆积。
在高空中我长啸,敌兵向我袭来。
左手接住飞来的箭,右手挥舞着金鞭。
我飞驰回到锦州城,汗水如泉水般流淌。
想到这份热血与勇气,难道不是圣贤所追求的吗?
忍受耻辱古代所崇尚的,留侯也曾经历艰难。
高大的松树在寒风中愈加坚韧,南方的金属在锻造中愈加坚硬。
我打开书箱阅读古籍,聊表对年轻人的谢意。
屈大均(1568年-1645年),字元璋,号白云,明代诗人,生于江苏。他一生游历广泛,参与抗清斗争,作品多反映对国事的关心与个人的壮志豪情。屈大均的诗风激昂,常常表现出对边疆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出塞作》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边疆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壮士豪情的向往。诗中反映了士人的理想与抱负,以及在动荡年代中对家国的忧虑与思考。
《出塞作》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边陲的风沙与生灵的悲鸣,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诗的开头,诗人以“边秋多风沙,狐兔长悲鸣”描绘出一种荒凉与悲凉的气氛,设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中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思考与追求,尽管身处艰苦的环境,仍然不忘内心的渴望。尤其是“壮士不顾生”的豪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坚持。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描绘了骑马追风的壮阔场景,“追风数千里,直上单于台”,展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与对家国的担当。诗末部分,诗人提到“忍耻古所尚”,表达了对古人忍辱负重精神的赞美,激励后辈要有勇气追求理想。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有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屈大均作为一个士人的豪迈与坚定。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边疆生活的真实刻画与对壮士精神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诗中充满了对奋斗与勇气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壮士不顾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南金锻弥坚”中的“金”指的是什么?
王昌龄《出塞》:
高适《别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