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7:06
《磔鸩》
作者:杨维桢 〔元代〕
蕲州鬼,鬼来恶。
蕲州鸩,鸩何凶。
声如万腰鼓,百鸟不敢鸣。
委地一片羽,百草不敢生。
如何崇家栅养相夸矜。
司隶忽上奏,焚灭不留形。
秋官司天法,杀物自有刑。
啧啧驱我嫉,劝我耕。
天何生尔毒,毒作人中兵。
我愿天悔祸,仁凤下虞廷。
注左分右隹。
在蕲州,鬼怪肆虐,令人心生恐惧;在蕲州,鸩鸟的毒性更是凶狠。它的叫声如同万千的鼓声,连百鸟都不敢鸣叫。地上满是鸩鸟的羽毛,连草木都不敢生长。为何家中高墙建立,却自夸显赫?司隶突然上奏,命令焚烧,绝不留存任何痕迹。秋官依据天子的法令,杀戮生灵自然会有其刑罚。啧啧声让我心生嫉妒,劝我去耕作。天为何生出如此毒物,毒害人间?我愿天能悔过,让仁慈的凤凰降临虞廷。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书法家,字廷和,号天池山人,出生于今湖北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风光和生活琐事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
《磔鸩》写于元代社会动乱的背景下,诗人借鸩鸟象征天下的毒害与不安,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
《磔鸩》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社会批判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蕲州鸩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黑暗与人间祸害的深切感受。全诗以“鬼”和“鸩”作为引子,展现了一幅充满恐惧与绝望的图景。鸩鸟的叫声如同战争的鼓声,带来的不仅是生灵的震慑,更是对生存环境的深切忧虑。诗中通过“百鸟不敢鸣”和“百草不敢生”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氛围,反映出自然与生命在恶劣环境下的无奈与绝望。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提到“家栅养相夸矜”,暗示了社会中某些人对自身地位的自满与无视他人的苦难。紧接着,诗人又提到“司隶忽上奏”,表现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官员为权力而不惜焚烧生灵,反映了对当时腐败官僚的愤怒与无奈。在最后,诗人发出愿望,希望天能够悔过,仁凤能够降临,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在风格上既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又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与对自然的反思,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全诗的主题思想集中在对社会黑暗的控诉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蕲州鸩”主要象征什么?
填空题:整首诗通过描写与,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仁凤”代表了诗人对恶劣社会现状的无奈。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磔鸩》的诗意与背景,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