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四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四》

时间: 2025-05-02 11:14:41

诗句

世疑狄文惠,不知娄师德。

娄公吾不贤,此意人未识。

古来嫌忌间,吾道忧比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4:41

原文展示

世疑狄文惠,不知娄师德。
娄公吾不贤,此意人未识。
古来嫌忌间,吾道忧比迹。

白话文翻译

人们对狄文惠的才华有所怀疑,却不知道娄师德的真正品德。
我认为娄公并不贤良,但这个想法并未被人理解。
自古以来,才华与品德之间总是存在着嫌忌,我的理想之道因此而感到忧虑。

注释

  • 狄文惠: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狄仁杰,因其聪慧才智而受到推崇。
  • 娄师德:指的是汉代著名的诗人娄师德,以其道德文采而闻名。
  • 嫌忌:指的是对他人的才华或品德产生的嫉妒或忌惮。
  • 吾道:指的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301年-1370年),字子美,号蓬山,元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洒脱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杨维桢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在元代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此诗表达了对古人贤德与才华之间关系的思索,体现了一种对道德与能力不相匹配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对当今社会人心的忧虑。开头两句通过对比狄文惠与娄师德,揭示了人们对于才华与品德的误解与偏见。诗人指出,虽然狄文惠才华出众,但却遭到质疑,而娄师德的品德却未被人所知,这反映出社会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偏颇。接下来的两句则深入探讨了古代人物之间由于才华和品德的差异而产生的嫌忌关系,诗人感到忧虑的是,这种现象在当下依然存在。

整首诗情感真挚,逻辑严谨,既有对古人的钦佩,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示了杨维桢作为诗人的深刻洞察力。通过对比与反思,诗人不仅在探讨历史,还在呼唤对当代人的道德重视,这种对人性与道德的关怀,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疑狄文惠,不知娄师德

    • 这里表明人们对狄文惠的怀疑,同时指出对娄师德的忽视,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偏见。
  2. 娄公吾不贤,此意人未识

    • 诗人自认为娄公的品德并不高尚,但这种想法未被世人理解,说明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
  3. 古来嫌忌间,吾道忧比迹

    • 通过历史的镜子,诗人感到忧虑,这种嫌忌与道德的隔阂在历史上不断重复,且在当代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狄文惠与娄师德的对比,强调了社会对才华与品德的双重标准。
  • 反问:暗含对社会偏见的质疑,促使读者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与反思,探讨了才华与品德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社会偏见与道德缺失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狄文惠:才华的象征,代表了智慧与能力。
  • 娄师德:道德的象征,代表了品德与修养。
  • 嫌忌:人性中的嫉妒与不安,反映社会的普遍现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狄文惠与娄师德在诗中分别象征什么?

    • A. 才华与品德
    • B. 财富与权力
    • C. 名声与地位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古来嫌忌间”反映的是__

  3. 判断题:这首诗认为社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公正的。(对/错)

答案

  1. A
  2. 才华与品德之间的嫌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维桢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同样在作品中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侧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而杨维桢则侧重于对道德与才华的反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与主题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维桢诗文全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日小园杂赋 倚楼 村居 东篱杂题 齿痛有感 龙洞 困甚戏书 秋思 试茶 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啮檗吞针 瓦字旁的字 洗开头的成语 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良史 落华生 白芨 河海大学 劈头盖脑 衣单食缺 畏途 邑字旁的字 折文旁的字 页字旁的字 摇摇晃晃 狐兔之悲 包含缕的成语 羽字旁的字 包含幅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