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2:47
原文展示:
答陈公美四首 苏洵 〔宋代〕
仲尼鲁司寇,官职亦已优。 従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 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
白话文翻译: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官职已经非常优越。 但他没有得到祭肉,却戴着礼帽奔走于诸侯之间。 当时的人们不理解他,认为他为了肉而感到羞愧。 但君子心中有他的志向,而众人只是责怪他。 将这些事留给后世,他的清白无瑕,无需担忧。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其诗作不多,但风格独特,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时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对陈公美的回答,陈公美可能是苏洵的朋友或同僚,诗中通过孔子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不被理解的处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世的期待和对个人清白的自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孔子的事迹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境和志向。诗中,苏洵以孔子为例,说明即使身处高位,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受到误解和责难。孔子为了追求更高的政治理想,不惜奔走于诸侯之间,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误解为为了个人利益。苏洵借此表达了自己即使面对误解和责难,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清白。诗的最后两句“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表达了作者对后世的期待,相信自己的清白和理想最终会被后人理解和认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即使在面对误解和责难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清白,相信自己的行为最终会被后人理解和认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