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3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35:07
石坛无土谩嶔岑,何自能生小柏林?
拟擘蛤蜊龟壳上,病来不杀懒登临。
这座石坛上没有泥土,却显得如此险峻,那么小小的柏树又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呢?
我想把蛤蜊的壳劈开,看看里面的秘密,但生病的时候懒得去探访。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蛤蜊”与“龟壳”的意象可以引申为探索自然的好奇心与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少宗,浙江钱塘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见长。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桃花坛下望龟峰》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观与人生态度的诗。诗人在石坛远望龟峰,首先用“石坛无土谩嶔岑”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石坛的险峻之美,接着引出其上生长的小柏树,充满了生命的顽强。诗人对这种生长的好奇,使人意识到即使在石缝中,生命依旧能顽强地生存,这是对生命力的赞美。
而“拟擘蛤蜊龟壳上”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蛤蜊和龟壳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复杂。诗人想要揭示其中的秘密,但因病而“懒登临”,反映出人生的无奈与局限。这方面的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是对生命力的深刻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生活无奈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中提到的“石坛”象征什么?
A. 坚硬与稳固
B. 生命的脆弱
C. 人的孤独
答案:A
诗人想要“拟擘”的是什么?
A. 石头
B. 蛤蜊的壳
C. 树木
答案:B
诗中“懒登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怨恨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生命的赞美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