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9:26
和陶拟古九首
苏轼
佛法行中原,儒者耻论兹。
功施冥冥中,亦何负当时。
此方旧杂染,浑浑无名缁。
治生守家世,坐使斯人疑。
未知酒肉非,能与生死辞。
炽哉吴闽间,佛事不可思。
生子多颖悟,德报岂吾欺。
时俾正法眼,一出照曜之。
谁为邑中豪,勤诵我此诗。
这首诗讨论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融与冲突。诗人提到在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使儒者感到羞愧,不愿意谈论这些问题。虽然现在的功德在冥冥中显现,但当时的行为是否令人满意呢?这地方旧有的染污,使人们迷惑不解。人们安于生计与家庭,却让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诗人质疑酒肉是否真的能与生死问题相提并论。在吴闽地区,佛教的事务令人难以想象。孩子们聪明而有才智,难道我会欺骗他们的德行?正法的眼光在这个时候照耀出来,谁会在这个地方勤奋地诵读我的这首诗呢?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情,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宋代儒学与佛教的关系,以及社会对宗教的思考与反思。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通过对佛教与儒家思想的探讨,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宗教和道德时的疑惑与思考。诗中充满了哲理,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佛教的支持或反对,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来探讨这些问题。这种探讨不仅反映了苏轼的个人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关注。
诗的开头便引入了佛教与儒学的对立,表达了儒者对佛教传播的羞愧感,显示了双方的文化冲突。同时,诗中提到的“功施冥冥中”则强调了行为的意义,并质疑人们的道德选择。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社会的观察愈加细腻,巧妙地通过“杂染”与“德报”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体诗的风格,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探讨了人们对道德、信仰和生活的思考,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主要讨论哪两种思想?
诗中提到的“未知酒肉非,能与生死辞”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生子多颖悟”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