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金楼子后

《题金楼子后》

时间: 2025-04-23 19:41:26

诗句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1:26

原文展示:

牙签万轴裹红绡,
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
遗篇那得到今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无数的牙签包裹着红色的绢布,王粲的书稿也都被火焚烧了。难道不应该让祖龙留下些许面目吗?遗留下来的诗篇,怎么能在今天得到呢?

注释:

  • 牙签:原意为细小的木签,这里比喻数量繁多,可能代指文人笔墨的细碎。
  • 万轴:形容数量极多,轴指书卷。
  • 红绡:一种红色的绢布,用来作装饰。
  •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以辞章华丽著称,代表作有《登楼赋》。
  • 祖龙:传说中的神龙,常用来比喻帝王,意指留名后世。
  • 遗篇:留存下来的诗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其词风婉约动人,常表达对亡国之痛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李煜在位时期,南唐虽小,但文化繁荣,词风尤为盛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煜被俘后,身为亡国之君的他感慨自己所遗留下来的诗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反思。这首诗深刻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诗歌鉴赏:

李煜的《题金楼子后》是一首深具历史感与情感厚度的诗作。全诗通过对王粲的书稿被焚烧的描绘,表达了对文化消亡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开头以“牙签万轴裹红绡”展现出文人的繁华与细腻,随之引入王粲的书卷被火焚之事,隐喻文化的毁灭。李煜用“祖龙”作为象征,表明他对过往帝王的敬仰与对自身身份的反思,最终以“遗篇那得到今朝”结束,传递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整首诗在意象上使用了精致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李煜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体现出他作为词人的深沉内心与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牙签万轴裹红绡:描绘了大量书卷被包裹,隐喻文人的繁华与繁复。
  2. 王粲书同付火烧:提到王粲的书稿被火焚烧,象征文化的毁灭与消逝。
  3. 不于祖龙留面目:质疑历史是否应当留下某种记忆或价值。
  4. 遗篇那得到今朝:感叹如今的遗存是多么稀少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牙签和红绡比喻繁多与华丽,增强视觉冲击力。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韵律感。
  • 象征:祖龙象征着权力与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煜对文化遗产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牙签:象征细小而繁多的文字与文化。
  2. 红绡:象征华美的外表与脆弱的内涵。
  3. 王粲:象征古代文人,代表着文化的辉煌。
  4. 祖龙:象征历史的传承与权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煜的《题金楼子后》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个人命运的愤怒
    B. 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C.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D. 对战争的怀念

  2. “王粲书同付火烧”中的“火烧”指的是什么? A. 实际的火灾
    B. 文化的毁灭
    C. 战争的摧毁
    D. 自然的灾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昔的追忆。
  • 杜甫《春望》: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主题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李煜与苏轼的词作,均表达对亡国的哀痛,但李煜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苏轼则更显豪放与历史观的深刻。

参考资料:

  • 《李煜词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河传·棹举 河传 其四 陨之花 河传 其三 翔之风 河传 其二 秋之月 河传 雪月风花四首 其一 舞之雪 河传 秋深落叶 河传 夏初烟雨 河传 春夜细雪 河传 冬日斜阳 河传 荷包牡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帷薄不修 廪赡 电子函件 肉字旁的字 正服 使心用腹 用字旁的字 穷服 鹵字旁的字 装痴卖傻 匸字旁的字 少年老诚 画结尾的成语 难以预料 歹字旁的字 同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