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1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12:38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
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
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
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两位牧童上山来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着分捕小狼,各自爬上一棵树,离得几步远。不久,大狼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十分慌张。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动小狼的脚,故意让它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叫一边抓。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叫得急促。狼听到声音四处张望,才发现了另一只小狼,放弃了这只奔向那只,叫声和抓扑的动作如前。前树又叫,狼又转身去追。它的嘴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来回奔跑了很多次,渐渐速度减慢,声音变弱,最后奄奄一息,僵卧不动,许久后便死去。牧童从树上下来看时,狼已经气绝。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反映了人性与自然之间的斗争,表现出智慧与勇气的主题。
作者介绍: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清代著名文学家,以《聊斋志异》闻名,作品多描写鬼怪故事、民间传说,风格独特,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人们与野生动物的斗争,表现了人类智慧的胜利。
《牧童逮狼》通过两个牧童与大狼的斗智斗勇,展现了人类的勇敢与聪明。诗中情节紧凑,描绘了牧童们利用小狼的叫声,引诱大狼,最终使其力竭而死的过程,富有戏剧性和紧张感。诗的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展现了斗争中的心理变化。大狼从慌张到愤怒,再到无力,而牧童们则表现出冷静与智慧,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仅描绘了人与狼的较量,也反映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智慧和勇气。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智慧战胜力量的主题,突显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勇气。
诗词测试:
诗中两个牧童的主要行为是什么?
a) 嚼草料
b) 逮狼
c) 打猎
答案:b
大狼在发现小狼不见后有什么反应?
a) 愤怒
b) 高兴
c) 冷静
答案:a
最终大狼的结局是:
a) 逃跑
b) 被捕
c) 死去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