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5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8:56
寄虞氏兄弟
王安石
一身兼抱百忧虞,
忽忽如狂久废书。
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我一身承受着许多忧愁,
心情恍惚,如同失去理智,久而久之也不再读书。
往日的理想早已失去了勇气,这次又因腰疼而愈加虚弱。
听说阳羡的安居生活很好,我自己也觉得像陶渊明一样与世疏远。
不过,也有未归的日子在沟壑之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在这里安置田园。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努力进行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常以写景抒怀、表达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身体也逐渐虚弱,内心充满忧虑与失落。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寄虞氏兄弟》是一首情感真挚、充满思考的诗作,展现了王安石在晚年时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首句“一身兼抱百忧虞”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重重忧愁,紧接着的“忽忽如狂久废书”描绘了他由于忧愁而产生的精神恍惚,久而久之甚至放弃了曾经热爱的读书生活,显示出深刻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两句“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则更进一步揭示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消逝,身体的虚弱更是让他感到无能为力,心中理想的火焰仿佛也因此熄灭。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到阳羡的生活,表明他虽然心向往之,但也意识到自己与世隔绝的现实。
最后两句“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渴望有朝一日能回归自然,过上安宁的生活。这种对田园的渴望,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王安石复杂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构建了一个忧愁与向往并存的情感世界。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沉重思考,以及对理想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阳羡”是指哪个地方?
A. 浙江
B. 江苏
C. 安徽
D. 江西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积极向上
B. 充满忧虑
C. 无所谓
D. 享乐主义
“一身兼抱百忧虞”中的“忧”主要指:
A. 身体健康
B. 家庭琐事
C. 精神烦恼
D. 财务问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