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4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43:51
赋得浮桥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
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
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浮桥的美丽景象:河岸的曲折并不远,桥面斜倚如同那七颗星星。浮桥在水面上时而低沉,恰好迎来辇车经过,又时而高高耸起,抵御着惊涛骇浪。水面摇曳着文鹢,缆绳缠绕着锦绣花朵。无论远近,桥下的水波随着行轮的影子而动,轻重都随着人们的步伐而改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七星”可能指北斗七星,常用于比喻或象征方向和导航。在古代文化中,浮桥是重要的交通设施,尤其在水域较多的地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领袖,还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呈现出豪放、奔放的风格,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浮桥作为当时重要的水上交通设施,既是实用的工具,也是美丽的风景,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赋得浮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座浮桥的风景,展现了水面与桥体之间的和谐美感。诗首句“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浮桥的独特形态与星星相提并论,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美的享受。接下来的几句则以动态的描写展示了浮桥在水波中的变化,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变化。尤其是“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水面轻摇,文鹢飞舞,缆绳缠绕着花朵,描绘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令人向往。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浮桥的描写,更是对自然和谐的赞美。通过对水波、浮桥和行人之间的互动,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李世民在这首诗中不仅表现出了他作为皇帝的宽广视野,也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细腻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浮桥与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赞美了美好的生活和自然的魅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自然与和谐
C. 历史
D. 爱情
“七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星星
B. 方向
C. 浮桥的形状
D. 以上皆是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夸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