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2:16
诗词名称: 桃源忆故人 春日过澹生校书所居旧址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酒阑曾过平康宿,风飐绣帘簌簌。
红板桥连西曲,微雨樱桃熟。
而今风景伤春目,不见沿溪花竹。
荠麦平畴摇绿,蛱蝶和烟逐。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酒阑已尽时,住过平康的旅馆,轻风吹动着绣帘,发出簌簌的声响。红色的板桥连接着西边的曲径,细雨中樱桃已经成熟。然而如今的景色让人感伤,沿着溪水的花竹已不再可见。田畴里的荠麦摇曳着绿意,蝴蝶和烟雾相伴飞舞。
注释:
- 酒阑:指酒已喝尽,意指宴会结束。
- 平康:指平康里,是古代长安城内的一条街道,以其酒肆闻名。
- 簌簌:形容轻微的声响。
- 红板桥:形容桥的颜色,可能象征着喜庆。
- 西曲:指西边的山路或小径。
- 微雨:指细细的雨,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 伤春目:伤感春天的景象,眼前的景色让人感到惋惜。
- 荠麦:指一种野菜,常见于田间。
- 蛱蝶:即蝴蝶,常与春天的景色相关联。
典故解析:
- 平康宿:指古时知名的酒肆,常用于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代表着文人生活的闲适与愉悦。
- 樱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机,樱桃的成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约1700),字君复,号澹生,江苏常熟人。他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以才情与风格独特而著称,擅长词和诗,尤其以咏物抒怀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日,诗人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慨往昔的美好与现状的苍凉,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以“酒阑曾过平康宿”引入,勾起了诗人对曾经欢聚时光的回忆,接着通过“风飐绣帘簌簌”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春日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色,借助“红板桥连西曲,微雨樱桃熟”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展现出生命的勃发与美好。然而,接下来的“而今风景伤春目”便揭示了诗人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无奈与失落,仿佛一切美好都已不再,留下的只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诗中运用的细腻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让人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春天的美丽与短暂,以及对故人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阑曾过平康宿 - 表达了曾在平康酒肆欢聚的美好回忆。
- 风飐绣帘簌簌 - 描述轻风吹动绣帘的细腻画面,营造出温柔的春日气息。
- 红板桥连西曲 - 画面生动,展现出春日的自然美,红桥与小径的结合象征着生活的乐趣。
- 微雨樱桃熟 - 细雨中樱桃成熟,暗示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而今风景伤春目 - 转折之句,感慨现状与记忆的对比,表现出诗人的哀伤。
- 不见沿溪花竹 - 现实中美景的缺失,让人愈加感伤。
- 荠麦平畴摇绿 - 描绘田野的生机,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蛱蝶和烟逐 - 结尾通过蝴蝶与烟雾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色比作往昔的美好,形成对比。
- 拟人:以“微雨樱桃熟”形象化自然状态,赋予自然生动的情感。
- 对仗:如“酒阑”对“平康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阑:象征欢聚与离别。
- 平康: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所。
- 樱桃: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蛱蝶:象征自由与美好的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酒阑”指的是:
- A. 酒已经喝完
- B. 酒肆的名字
- C. 酒的种类
- D. 酒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红板桥”主要是:
- A. 一座著名的桥
- B. 描绘的自然景象
- C. 诗人的故乡
- D. 酒肆的装饰
-
诗人对“而今风景伤春目”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桃源忆故人》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情感,但杜甫的诗更加强调国家的遭遇与忧愁,而陈维崧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怀旧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