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2:54
赠眼医王生彦若
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
间关络脉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
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
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
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
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
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
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
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
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
鼻端有余地,肝胆分楚蜀。
吾于五轮间,荡荡见空曲。
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毂。
空花谁开落,明月自朏朒。
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
彦若,乐全先生门下医也。
这首诗描写了眼科医生王生彦若的技艺和医术。诗的开头用针头和车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针灸的精细和力度。在针灸的过程中,人的性命就像寄托在细小的毛粟上,显得极为重要。接着赞美了他治眼病的能力,眼睛的清净如同内心的明亮,像点燃了烛光。王生的手法轻巧,像琉璃一样脆弱,不容触碰。观者对他的技艺赞叹不已,甚至不由自主地缩了脖子。诗中进一步描述了王生运针的技巧,宛如运斤刀削,去除眼病如同拆掉房屋。王生的医术常常让人感到神奇,诗人对他的技艺感到佩服,认为他有独特的道理,而周围的人却未曾领悟。接着,诗人反思世人只重视外表,往往难以辨别玉石的真伪。而他最初也曾误解眼病,认为刺眼与刺肉无异。最后,诗人以哲理总结,眼病与翳的关系就像两种不同的事物,容易分辨。强调了医者的智慧与内心的宁静,借此表达对王生的敬意。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但在贬所仍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友谊的维护。王生彦若是其友人,诗中对其眼科医术的称赞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敬意,也反映了苏轼对医术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思考。
苏轼的《赠眼医王生彦若》是一首集中表达对眼科医师王生技艺的赞美之作。通过细腻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诗人将王生的医术提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开篇即以“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的形象描写,突显了针灸的精细和蕴含的力量,接着对眼睛的比喻,再次引人深思。苏轼在描述王生施针时的娴熟技艺时,赋予其一种诗意的美感,突出医者的智慧和对生命的关怀。
整首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医术的尊重,也带有哲理的思考,表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以“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点题,展现出对王生医术的极高认同,亦呼应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赞美了医者的技艺,也传达了对生命、健康的思考,展现了其博大的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王生的眼科医术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医术的伟大。通过对医者技艺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健康的珍视与思考,反映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称王生的针头如什么?
A. 车轴
B. 麦芒
C. 风筝
D. 刀锋
诗中提到“性命寄毛粟”是形容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眼睛的清澈
C. 医术的高明
D. 友情的深厚
大意中,王生的医术与世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A. 世人重视外表,难以辨别真伪
B. 世人认为医疗无用
C. 世人都尊重医者
D. 世人对医术一无所知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