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籴米

《籴米》

时间: 2025-05-07 20:51:03

诗句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0:51:03

原文展示

籴米
苏轼 〔宋代〕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提到,购买大米需要花费钱财,市场上各种物品都需要付出代价。虽然不靠耕种和砍柴来获得生活,但吃得饱却没有什么滋味。诗人向地方官请愿,希望能够获得一块土地,认识到这并不是在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羞愧。春天的秧苗什么时候开花,夏天的杂草突然长得茂盛。感慨之余,拿着农具,谁还会理解这份心情呢?

注释

  • 籴米:买米,籴为买的意思。
  • 束薪:一捆柴火。
  • 百物资之市:在市场上,所有物品都需要价格。
  • 不缘耕樵得:不依靠耕作和砍柴来获得。
  • 饱食殊少味:吃得饱但没什么滋味。
  • 邦君:地方官。
  • 廛地:小块土地。
  • 怅焉:感到失落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耕樵:古代农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强调与自然的关系。
  • 春秧:指春天播种的水稻,象征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 夏稗:夏天生长的杂草,象征着不如意的处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清新,富有个性。苏轼一生经历了不少政治波折,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籴米》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的困苦使他对农耕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土地的渴望与对农事的关心,体现了他对实际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籴米》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与思考。诗中以“籴米”“买束薪”等具体的生活细节开篇,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对物质的依赖。通过“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诗人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反思,暗示即使物质上富足,精神上的空虚依然存在。

在向“邦君”请愿时,诗人展现了其对土地的渴望,反映出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最后两句,诗人对耕作的沉思与失落感,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考,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对生活的深入剖析,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籴米买束薪:说明生活困窘,米和柴火都需购买。
  2. 百物资之市:在市场上,所有东西都需要金钱来维持。
  3. 不缘耕樵得:强调未通过传统方式获取生活来源。
  4. 饱食殊少味:即便吃饱了,心里却感到空虚。
  5. 再拜请邦君:向地方官请求,希望能获得一块土地。
  6. 愿受一廛地: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7. 知非笑昨梦:明白这不是曾经的梦想。
  8. 食力免内愧: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羞愧。
  9. 春秧几时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确定。
  10. 夏稗忽已穟:杂草生长的快速,与希望形成对比。
  11. 怅焉抚耒耜:感慨之余,拿着农具,心中失落。
  12. 谁复识此意:对自己感受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饱食殊少味”与“耕樵得”的对比,突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等修辞,使得情感更加真切而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土地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反思。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生活的无奈,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存与生活的基础。
  • :代表着温暖与生活的坚实基础。
  • 土地:象征着归属与希望。
  • 春秧与夏稗:春秧代表希望与生命的开始,夏稗则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不如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籴米》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邦君”指的是谁?

    • A) 皇帝
    • B) 地方官
    • C) 农夫
    • D) 商人
  3. 诗中“春秧几时花”的意思是:

    • A) 春天的秧苗何时开花
    • B) 冬天的雪花何时融化
    • C) 夏天的果实何时成熟
    • D) 秋天的叶子何时落下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1. 《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 《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自然的恬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平静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文学概论》

这些资料可以为深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提供帮助。

相关查询

忆秦娥 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西江月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水调歌头 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 鹧鸪天 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满脸春风 半老徐娘 平心而论 持刀执棍 骨字旁的字 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露寝 观山览水 多开头的成语 甘罪 红红火火 文学革命 入字旁的字 背结尾的成语 里字旁的字 鱼字旁的字 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视盘 尸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