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0: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0:51:03
籴米
苏轼 〔宋代〕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提到,购买大米需要花费钱财,市场上各种物品都需要付出代价。虽然不靠耕种和砍柴来获得生活,但吃得饱却没有什么滋味。诗人向地方官请愿,希望能够获得一块土地,认识到这并不是在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羞愧。春天的秧苗什么时候开花,夏天的杂草突然长得茂盛。感慨之余,拿着农具,谁还会理解这份心情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清新,富有个性。苏轼一生经历了不少政治波折,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籴米》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的困苦使他对农耕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土地的渴望与对农事的关心,体现了他对实际生活的深刻理解。
《籴米》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与思考。诗中以“籴米”“买束薪”等具体的生活细节开篇,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对物质的依赖。通过“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诗人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反思,暗示即使物质上富足,精神上的空虚依然存在。
在向“邦君”请愿时,诗人展现了其对土地的渴望,反映出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最后两句,诗人对耕作的沉思与失落感,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考,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对生活的深入剖析,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饱食殊少味”与“耕樵得”的对比,突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等修辞,使得情感更加真切而有力。
整首诗围绕着对土地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反思。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生活的无奈,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籴米》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诗中提到的“邦君”指的是谁?
诗中“春秧几时花”的意思是:
答案:1.B 2.B 3.A
这些资料可以为深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