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二首

《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二首》

时间: 2025-04-30 15:30:27

诗句

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

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0:27

原文展示:

却为迎宾得探春,白门官柳早尖新。
如何霜瓦才逢月,半作青瑶半作银。

白话文翻译:

为了迎接客人,我特意来到春天的郊外,白门外的官柳早已吐出新芽。
怎奈霜冻的瓦片才刚映照月光,半边显得青翠如瑶,半边则如银般闪亮。

注释:

  • 却为:却是为了。
  • 迎宾:迎接客人。
  • 探春:探访春天,感受春意。
  • 白门官柳:白门外的柳树,称为“官柳”。
  • 尖新:新长出的芽尖。
  • 霜瓦:受霜冻的屋瓦。
  • 逢月:映照月光。
  • 青瑶:青色的瑶石,象征美丽。
  • :银色,象征清冷。

典故解析:

“白门官柳”指的是在白门外生长的柳树,这里的“官柳”可能指的是一种被视为美丽的柳树,常出现于古代诗词中,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美。诗中提到的“霜瓦”,则可能隐喻春寒料峭的天气,和春天迟到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诗风清新流畅,常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反映了春天的气息与迎客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友人的热情欢迎。

诗歌鉴赏:

《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二首》是杨万里的一首佳作,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和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开篇“却为迎宾得探春”,直接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接着“白门官柳早尖新”,通过描写柳树的新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与迎接客人的心情相呼应。

转折处“如何霜瓦才逢月”,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的画面,诗人在春光中感受到一丝寒意,表现出对春天迟来的感慨。最后“半作青瑶半作银”,生动地表现了月光洒在霜瓦上的美丽景象,青瑶与银的对比,既展现了春夜的清冷,又增添了诗的韵味。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却为迎宾得探春:诗人因迎接朋友而特意出门,感受春天的气息。
  • 白门官柳早尖新:白门外的柳树已经长出新芽,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如何霜瓦才逢月:霜冻的瓦片在月光下显得清冷,暗示春天的寒意。
  • 半作青瑶半作银:霜瓦在月光下,半边显得青翠如瑶,半边则如银般闪亮,展现了独特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瓦比喻为青瑶和银,表现出色彩的对比和美感。
  • 对仗:如“青瑶半作银”,形成了优美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迎接客人的热情,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与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门官柳: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霜瓦:寒冷与春天交替的象征,体现了春天的迟到。
  • 青瑶与银:代表美与清冷,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门官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家
    • B. 春天的柳树
    • C. 冬天的枯树
  2. 诗中提到的“霜瓦”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
    • C. 甜美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冬天的怀念
    • C. 对友人的冷淡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杨万里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人情温暖,后者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与家园的忧愁,两者都展示了春天的不同面貌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精华》
  • 《杨万里诗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摘红英 摘红英 春雨惜花 摘红英 落花 摘红英 摘红英 春雨惜花 醉妆词 闺思 醉妆词 瑶阶草 瑶花慢 其二 水仙花 瑶花慢 其一 水仙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韋字旁的字 如蹈水火 見字旁的字 从俗浮沉 珍味佳肴 鼎字旁的字 甘字旁的字 肀字旁的字 一龙一猪 暮夜怀金 槐安梦 筩酒 行同狗豨 息息相通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