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8:50
猛虎行
作者: 梅尧臣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鋩。
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
麋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在山林的黄昏,苍翠的树木显得格外幽深,凄凉的风吹拂着枯黄的茅草。此时,老虎开始从洞穴中走出,熊和野兽又怎敢与之抗衡?老虎摇动尾巴仿佛是战旗,磨牙是如同锋利的剑刃。它的凶猛气势吞没了赤豹,雄伟的威风接踵而至,像是追逐着封狼的猎手。老虎并不贪图犬与猪,不会窥探围墙与栅栏。然而,在路上若遇到人肉,它所获得的却是光明正大的食物。既然食人也是我的分内事,怎么能被视为不祥之兆呢?麋鹿难道不是命运使然,它的同类难道不遭受伤害?满地布下了捕兽的网,争相填充着圆方的陷阱。而我若想不杀戮,饥饿的肠子又该如何忍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在古代文学中,老虎常象征着威武和力量,而熊则代表了强大而笨重的对手。诗中提到的“食人”反映了生存的残酷,而“麋鹿”则寓意着无辜的生灵。此类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常用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兽之间的斗争。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动物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猛虎行》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写猛虎和其他动物的生存状态,反映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间接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猛虎行》通过描绘老虎的形象,展现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与生存的残酷。诗中以老虎为主角,象征着力量、威严和生存的本能。开头两句描绘了山林的黄昏,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氛围,暗示着潜在的危险。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展现出猛虎与其他动物的强大,强调了生存的残酷。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复杂而深刻。一方面,诗人在赞美老虎的强大与威风,另一方面则流露出对生存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在强调生存法则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脆弱。诗人的自问“安得为不祥”,则透露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此外,诗中“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表现出生存的竞争和猎杀的无奈。诗末的反问与感叹,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同时,深思生存的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老虎的形象,探讨了生与死、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诗人在表达对野生动物的敬畏同时,也揭示了生存的残酷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猛虎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诗中“掉尾为旗纛”意指:
A. 战争
B. 威严
C. 竞争
D. 逃跑
诗中提到“食人肉”,这反映了:
A. 美德
B. 生存的残酷
C. 和谐
D. 安宁
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探讨:
A. 爱情
B. 自然与生存
C. 友情
D. 乡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猛虎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