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43:10
原文展示:
灵山巡未遍,不作住持心。
逢寺暂投宿,是山皆独寻。
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
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的送别之情。诗中说,虽然游历灵山还未遍及,但他并没有打算在某个寺庙担任住持;每当路过寺庙时,他只是暂时投宿,四处游访山水。有时越过宁静的界限,心中想象着空旷的林野。从小就开始行脚,直到如今出家已久。
注释:
- 灵山:指的是崇高的山,常用来象征佛教的圣地。
- 住持心:住持是寺庙的管理者,这里表示不想承担这种责任。
- 投宿:指在寺庙或他人家中暂时住下。
- 静界:宁静的境界,可能指的是内心的宁静或自然的宁静。
- 行脚:指出家僧侣四处游历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以其禅意和山水诗著称,善于表现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结合。他的诗作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项斯游历灵山时写成,表达了他在游历中的感悟与对僧人生活的理解。唐代是一个盛行佛教的时期,许多诗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诗中流露出对自由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僧》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人通过对灵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教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灵山巡未遍”,透露出一种追求的渴望,仿佛他在不断探索着人生的真谛,而“不作住持心”则展现出诗人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不愿意被世俗的责任束缚,而选择在寺庙间暂时投宿,意味着他对佛教生活的理解是随性而自由的。
“有时过静界”句子暗示了他在内心世界中寻求安宁,想要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而“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则表明了他自小以来的追求与坚持,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对自我内心的不断追寻。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山巡未遍:游历灵山还未到达每个角落,表达了对探索的渴望。
- 不作住持心:没有打算担任寺庙的管理者,显示出对自由的向往。
- 逢寺暂投宿:在寺庙中暂时歇息,象征着他对宗教的尊重却不愿被束缚。
- 是山皆独寻:无论走到哪里,都在独自探索,体现了个人的旅途与内心世界的联系。
- 有时过静界:有时会越过宁静的境界,暗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 在处想空林:当下时常想象宁静的森林,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从小即行脚:自小便开始行脚,说明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 出家来至今:从出家至今,表达了对这份生活的坚持与执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灵山”和“住持”的对比,展示出追求自由与责任的矛盾。
- 意象:山、水、寺庙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恬淡而超然的氛围。
- 隐喻:将人生的旅途比作行脚,隐喻对人生的探索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由、探索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诗人选择在寺庙间徘徊,反映出他对佛教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心灵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佛教的圣地与追求的目标。
- 寺庙:代表着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 空林: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送僧》的作者是谁?
-
诗中提到的“灵山”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烦恼
- B. 佛教的圣地
- C. 战争的背景
- D. 商业的繁华
-
诗人对于“住持心”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拒绝
- C. 不在乎
- D. 强烈愿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项斯的《送僧》都表达了送别的主题,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友谊和离别的感伤,而项斯的诗则体现了对自由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