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3:38:40
山坡陀兮下属江,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
松茀律兮百尺旁,拔此惊葛之。
上不见日兮下可依,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书随。
藐余望兮水中汦,颀然而长者黄冠而羽衣。
澣颐坦腹盘石箕坐兮,山亦有趾安不危,四无人兮可忘饥。
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
使其开口言兮,岂惟河汉无极惊余心。
默不言兮,蹇昭氏之不鼓琴。
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若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
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乐此而不去。
昔余游于葛天兮,身非陶氏犹与偕。
乘渺茫良未果兮,仆夫悲余马怀。
聊逍遥兮容与,晞余发兮兰之渚。
余论世兮千载一人犹并时,余行诘曲兮欲知余者稀。
峨峨洋洋余方乐兮,譬余系舟於水,鱼潜鸟举亦不知。
何必每念辄得,应余若响,坐有如此兮人子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38:40
山坡陀兮下属江,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
松茀律兮百尺旁,拔此惊葛之。
上不见日兮下可依,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书随。
藐余望兮水中汦,颀然而长者黄冠而羽衣。
澣颐坦腹盘石箕坐兮,山亦有趾安不危,
四无人兮可忘饥。
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
使其开口言兮,岂惟河汉无极惊余心。
默不言兮,蹇昭氏之不鼓琴。
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若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
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乐此而不去。
昔余游于葛天兮,身非陶氏犹与偕。
乘渺茫良未果兮,仆夫悲余马怀。
聊逍遥兮容与,晞余发兮兰之渚。
余论世兮千载一人犹并时,
余行诘曲兮欲知余者稀。
峨峨洋洋余方乐兮,譬余系舟於水,
鱼潜鸟举亦不知。
何必每念辄得,应余若响,坐有如此兮人子期。
在山坡上,江水流淌,崖壁陡峭,波浪翻滚如同倾倒的墙壁。
高大的松树在旁边,拔起的草木令人惊讶。
上面看不到阳光,下面有依靠,我拄着杖,身边的书籍也随我而来。
我眺望水中倒影,看到一位身穿黄冠和羽衣的高人。
他悠闲地坐在石头上,山也有脚,不会倾倒,
四周无人,可以忘却饥饿。
仙人自言自语,居住在瑶池,一日一夜都在飞来飞去,数不胜数。
如果他开口说话,岂止是银河无尽,令我心惊。
他沉默不语,像《昭氏》一样不弹琴。
我愿与山河和日月一起长存,若有人存在,梦中我回到仇池的路。
这不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唉,何以乐此而不去?
曾经我游览葛天,虽非陶渊明却也相伴。
乘着渺茫的云雾未果,仆人悲伤我马的归怀。
暂且逍遥,轻松地在兰渚上沐浴头发。
我谈论世事,千载中只有一人还与我同时,
我行走曲折,想知道我的人是多么稀少。
高高耸耸的山水中我正快乐,
就像我把船系于水中,鱼潜水鸟飞也不知道。
何必每念必得,回应我如同回响,坐有如此人子期。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擅长抒发个人情怀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苏轼此诗写于他被贬期间,身处山水之间,他借景抒怀,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思考。诗中体现了他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心态。
《山坡陀行》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心境。诗人站在山坡上,俯瞰江水,感受到崖壁的险峻和松树的高大,表现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诗中提到的仙人和瑶池,象征着理想的隐逸生活,反映了作者对逍遥自在的向往。
诗中反复出现的“鱼潜鸟举”意象,强调了自然的宁静和人类的渺小,表现了对世事的淡然态度。结尾部分提到“何必每念辄得”,表达了对人生和梦想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思考,是苏轼诗歌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对自由与逍遥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鱼潜鸟举”意象表达了什么?
苏轼在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崖壁的险峻?
诗中提到的“瑶之圃”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