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9:28
《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
作者:苏轼
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
败蒲翻覆卧,破裓再三连。
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
回头万事错,自笑觉师贤。
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
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
措意元同画,观空欲问僧。
莫教林下意,终老叹何曾。
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
满寺空遗迹,何人识苦心。
长廊欹雨脚,破壁撼钟音。
成败无穷事,他年复吊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人生如梦,悠闲日子像年头一样漫长。作者躺在破旧的蒲团上,身心疲惫,却又感到惬意。劝朋友在风中竹林下小憩,长时间斋戒,饮用山泉水。回首往事,发现自己曾经的种种选择都是错误的,反而感到自己比世间的贤人更加可笑。
在这座山上,寻找名胜古迹是多么困难,山峰错落有致,像螺髻一样耸立,深涧中云雾缭绕。作者试图将思绪化为画卷,想要与僧人交流,却被告诫不要在林下思索,最终也只能感叹人生的无常。朱瑶是唐代的晚辈,曾经的法艺仍然雄浑而深远。寺庙中空留遗迹,谁能真正理解这份苦心?长廊上雨水滴落,破旧的墙壁震动着钟声。成败之间的事情无穷无尽,未来的某一天还会再次追忆现在的时光。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文学上成就斐然,诗词、散文、词都极具影响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变迁。
这首诗是在苏轼游历广爱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在寺庙中对人生和佛教思想的深刻思考。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经历了政治的挫折与个人的困境,心中充满了对世事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开篇便用“寓世身如梦”表明了对人生短暂且无常的感慨,接着描写了自己在寺庙中悠闲自得的状态,形成了对比,突显了生活的矛盾。
“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这句传达了苏轼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似乎在劝导他人一同享受这种超然的状态。随着诗句的深入,苏轼回顾自己过往的种种选择,感到万事皆错,展现了一种无奈的自嘲。
后半部分的意象描绘尤为生动,描绘了山峰的奇特和云雾的变幻,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无常,似乎在映照着人生的种种变化。最后几句则在哲理上升华,令人深思,提醒人们在繁华与苦心之间,何为真正的理解与传承。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清幽的寺庙中,借助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人生的虚幻,体现了苏轼超然的心境与深邃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借助山水景物,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过往的沉思。诗人在面对人生的成败时,选择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展现了其豁达的性格与深邃的哲学思考。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对人生、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寓世身如梦”是什么意思?
A. 人生如梦,虚幻无常
B. 人生如书,丰富多彩
C. 人生如水,清澈见底
诗中提到的“朱瑶”是指哪个朝代的书法家?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诗中“劝客眠风竹”想表达的是什么?
A. 劝朋友努力工作
B. 劝朋友享受生活
C. 劝朋友多读书
苏轼的《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人生哲理。王维更侧重于静谧与自然的融合,而苏轼则更加关注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反思。
苏轼的诗歌情感深邃,哲理丰富,常常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而王维则通过简洁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与对自然的热爱。两位诗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