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8:05
原文展示:
山水引归路,陆郎从此谙。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
台倚乌龙岭,楼侵白雁潭。
沈公如借问,心在浙河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段觉归东阳的旅途,山水引导他归路,陆郎(段觉)在这里对归途已经非常熟悉。秋天的茶叶上沾着细小的露珠,寒菊在霜冻之后显得更加甘甜。台楼依靠在乌龙岭上,楼阁却侵入了白雁潭的水面。如果沈公有意问我,我的心思却在浙河南。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浑,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听雨,籍贯在今河南,后迁至今安徽。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朋友段觉归东阳时,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当时诗人的情感和社会交往。
诗歌鉴赏:
《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开篇以“山水引归路”描绘了段觉归途的景象,隐喻自然的引导与人生的方向。接着以“秋茶”和“寒菊”描写了秋天的特征,既有清新,又有凛冽,展现出时节的变换,象征着人生的多变与无常。诗中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
“台倚乌龙岭,楼侵白雁潭”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最后一句“沈公如借问,心在浙河南”则是情感的流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故乡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厚的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如“山水引归路”与“台倚乌龙岭”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友人离别时的情感波动,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陆郎”指的是谁?
“秋茶垂露细”中的“细”字表明了什么?
诗人的心思最终落在哪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许浑的这首诗更为细腻,侧重于情感的表达;而《登鹳雀楼》则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色和豪情壮志,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