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5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1:00
使君未来襄阳愁,
提戈入市裹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
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
岘山之阳汉江浦。
使君朱旆来翻翻,
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
中原苦战春田荒。
北人闻道襄阳乐,
目送飞鸿应断肠。
使君还没来襄阳,我心中充满忧愁;
提着刀进入市场,裹着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水,
襄阳闲事多,春天游玩频繁。
襄阳的春游乐趣在哪里呢?
在岘山的阳光下和汉江的岸边。
使君的红旗正在翻飞,
人们道使君的风采宛如羊杜(即杜甫)。
路边遇到人问起洛阳,
中原战乱,使春田荒芜。
北方人听说襄阳的乐趣,
目送飞鸿,心中断肠。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兼具政治家、哲学家的深邃思考。
《襄阳乐》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苏轼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襄阳乐》描绘了一个在春季游玩的场景,但在欢愉的表象下,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使君未来襄阳愁”引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未至的忧愁。诗中通过对襄阳春游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情风貌。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的情感逐渐转向对北方战乱的感慨,表现出对故乡洛阳的牵挂和对战事的无奈。通过“中原苦战春田荒”的描绘,令人深感时代的悲哀与无奈。最后以“目送飞鸿应断肠”结束,情感达到了高潮,飞鸿象征着离别与思念,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情基调。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合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友情以及国家命运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春游的乐趣与战争的苦痛,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现了苏轼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谁?
“襄阳无事多春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目送飞鸿应断肠”中的“飞鸿”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