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0:09
初别子由
作者:苏轼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
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
会合亦何事,无言对空枰。
使人之意消,不善无由萌。
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
无忧赖贤妇,藜藿等大烹。
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
明日无晨炊,倒床作雷鸣。
秋眠我东阁,夜听风雨声。
悬知不久别,妙理重细评。
昨日忽出门,孤舟转西城。
归来北堂上,古屋空峥嵘。
退食悮相従,入门中自惊。
南都信繁会,人事水火争。
念当闭阁坐,颓然寄聋盲。
妻子亦细事,文章固虚名。
会须扫白发,不复用黄精。
我年轻时就认识子由,他的天资温和而清明。他好学,年纪越大越坚韧,内心与外表渐渐融为一体。岂止是因为他是我的弟弟,更因为他是一个贤良的朋友。我们已经六七年没见,只有些微的话语,谁来与我继续下去。常常担心他性格过于坦率,容易放纵自己。相聚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言以对,空对一张桌子。让人的意志消磨,恶劣的习气无从滋生。有六位姐妹,包裹着布与荆棘。我无忧虑,依赖贤良的妻子,简单的菜肴也能大快朵颐。希望你能实现理想,青衫的公卿也不过如此。明天没有早晨的炊烟,翻身在床上就像雷声轰鸣。秋天的夜晚我在东阁安眠,听着风雨的声音。悬念着不久的别离,细致的道理需要重评。昨日忽然出门,孤舟驶向西城。归来时北堂上,古屋空旷而峥嵘。退食时感到彼此的陪伴,入门时不禁震惊。南都人事繁杂,水火相争。想到要闭门独处,颓然自甘聋盲。妻子也是琐事,文章不过是虚名。终须扫去白发,不再追求黄精。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内容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政治理想、自然景观等。苏轼的诗歌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多年后,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及对友谊的珍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家庭生活的反思。
《初别子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苏轼对兄弟情谊的深切思念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开头几句,诗人以“我少知子由”引出与弟弟的关系,表达了对其才智的赞赏,紧接着描绘了子由的求学精神和内心的明亮。诗中对六七年未见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无奈,显示了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情感。
在中间部分,苏轼通过描写家庭生活,表现出对贤良妻子的依赖与对日常琐事的反思,流露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珍视。诗中提到的“秋眠我东阁,夜听风雨声”,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然。最后,诗人感到人事繁杂、意志消磨,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结合了对家庭、友谊和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独特的个人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兄弟情谊的回顾,表达了对生活简朴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轼对人情世故的敏感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称赞子由的哪种品质?
A. 富有
B. 温和而清明
C. 粗俗
诗中提到的六七年指的是?
A. 与朋友的分别
B. 与弟弟的分别
C. 与家人的分别
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奢华
B. 珍视简朴
C. 感到厌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