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4:36
访周元举菁山隐居 作者:张元干 〔宋代〕
胸次饱丘壑,乃觉轩裳轻。
举世沈湎时,勇退公早醒。
十年烟雨蓑,手种松杉成。
苍根郁寒雾,老色入户庭。
栖心不争地,似欲毕此生。
那知戎马际,亦使山房惊。
四海方荡潏,积骸盈破城。
公岂失策者,独留枯槁形。
贼舟会稍远,请复安柴荆。
暗泉杂夜雨,稚笋肥晨烹。
起予归去来,故山今可行。
胡为困羁旅,浩叹常吞声。
这首诗的意思是:心怀大志的人,胸怀辽阔的山河,身上的衣服在此时显得轻盈无比。面对世人的沉迷与堕落,勇敢退隐的君子早已觉醒。经过十年的风雨,我用手种下了松树和杉树,它们已在寒雾中茁壮成长,苍老的树根依然郁郁葱葱,古老的色彩映入我的庭院。我的心栖息在这无争的土地上,似乎想要将这一生都奉献给这里。然而,谁能想到战马的声响却也惊动了我的山房。四海之间波涛汹涌,尸骸堆积在破碎的城池中。难道您是失策之人吗?只留下这枯瘦的身影。敌人的船只渐渐远去,请让我重新安置柴火与荆棘。夜雨中暗流涌动,细嫩的笋子在晨曦中炖煮。我要回到故乡,那里如今可以行走。为何我却在这里困扰流浪,长叹不已,常常默默无声?
作者介绍:张元干,字子和,号无闷,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中常体现隐逸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于菁山时,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无奈,诗中流露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深思。
《访周元举菁山隐居》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在与周元举的访谈中,深切感受到隐士生活的宁静与世外桃源般的安逸。诗的开头描绘了胸怀大志的心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着,张元干通过对周元举隐居生活的描绘,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提到的“十年烟雨蓑,手种松杉成”,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对现实的深思,战争的阴影笼罩着隐逸的生活,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困境的叹息,诗意不仅仅在于对隐居生活的歌颂,更在于对那份宁静被现实打破后的痛苦与追问。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逐句解析:
胸次饱丘壑,乃觉轩裳轻。
诗人首先描绘内心的宽广与胸怀,表达一种超然的心境。
举世沈湎时,勇退公早醒。
指出在世人沉迷享乐之际,勇敢选择隐退的人早已觉醒。
十年烟雨蓑,手种松杉成。
描绘隐居生活的日常,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执着。
苍根郁寒雾,老色入户庭。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表现出隐居生活的静谧和美好。
栖心不争地,似欲毕此生。
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渴望安静自在的生活。
那知戎马际,亦使山房惊。
突出外界的动荡与隐居生活的对比,带来不安和惊扰。
四海方荡潏,积骸盈破城。
描述战争带来的动乱与破坏,暗示着时局的严峻。
公岂失策者,独留枯槁形。
表达对周元举的敬意,认为他并非失策,而是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贼舟会稍远,请复安柴荆。
诗人希望在敌人远去后,恢复宁静的生活。
暗泉杂夜雨,稚笋肥晨烹。
描述隐居生活的细节,展现自然的丰盈。
起予归去来,故山今可行。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宿感。
胡为困羁旅,浩叹常吞声。
结尾感叹自己身处困境,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如“胸次饱丘壑”,用胸怀宽广比喻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动荡的深思,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胸次饱丘壑”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贼舟”指代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